患者提问:那里有卖白殿灵的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2693.html

杨睿|文

▲▲▲

哈尔滨,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称。在中央大街两旁,欧式建筑林立,商贩们叫卖着俄罗斯红肠、大列巴和冰棍。著名的拱顶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前也是人头攒动。想要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俄罗斯风情,哈尔滨是个好去处。

但《纽约时报》最近却报道,这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城市正犹疑着,是否要卸下压在自己身上的历史遗产,以更轻盈的方式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夜幕下的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图均来自网络)

年,布崇(音译)来到哈尔滨上大学。这个从农村来的中国青年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大学校园里竟有欧式建筑,高大的立柱、拱门和精心雕刻的浮雕成为他对欧式建筑的第一印象。而从小就在哈尔滨长大的高虹(音译)对这种建筑并不陌生,从孩提时代开始,她就知道自己的家乡充满着俄式风情。

但根据《纽约时报》的采访,无论是作为本地人的高虹,还是客居异乡的布崇,都发现这座城市发生了变化:充满俄式特色的老建筑因为四处扩张的公路建设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渐渐被拆除。

高虹有些遗憾地告诉《纽约时报》记者,在哈尔滨,“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老建筑都消失了”,“整座城变得没有特色,难以辨认”。

曾经经历过战争、革命的洗礼,如今,哈尔滨的这些老建筑又要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下风雨飘摇。

承载历史记忆的俄式建筑

哈尔滨的俄罗斯建筑与其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这些历史建筑中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百年来的历史记忆。

中央大街街景

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向远东扩张,攫取了中东铁路的建设权。年夏,中东铁路正式开始施工。年4月,沙俄特别考察队选中了位于松花江与其支流阿什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即今日的哈尔滨市区,并着手进行城市规划。

中东铁路的建设改变了哈尔滨的命运,使它成为沙俄的侵华总埠和沙俄殖民统治的租借地,但也因此加快了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年,日俄战争爆发,哈尔滨成为俄国的重要战略后方。

日俄战争失败后,俄国势力在哈尔滨的影响力有所减弱,来自包括美国、德国、波兰、日本及法国等33个国家的16万侨民移居到哈尔滨。自年起,先后共有16个国家在哈尔滨建立了领事馆,并设立了数千个工商业、金融业等企业,形成了东北亚的一个国际经济、金融和运输中心。

哈尔滨的中国人也建立了包括酿酒、食品和纺织工业的企业。哈尔滨也因此成为东北的商业中心和国际商埠。

年12月,俄国内战期间,几千名白俄官兵和超过10万的俄裔流亡至哈尔滨,其后,哈尔滨便成了大规模的犹太人和白俄流亡者聚居的中心,也成为俄国境外最大的俄国人聚居城市。流亡到哈尔滨的白俄建了几十间俄国学校,还在当地出版俄文杂志和报纸。20年代初期,哈尔滨的俄裔人口超过12万人,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20世纪20年代,根据当时铁路发展和市政交通的需要,霁虹桥正式落成。这座典型的俄罗斯式桥梁建筑,设计师和施工工程师都是俄罗斯人。桥上设有四座古埃及方尖碑作为桥头堡,钢栏杆上镶嵌着寓意“飞轮”的中东铁路路徽,桥柱上还有狮头浮雕。

旧时霁虹桥掠影

桥栏杆上的中东铁路路徽

但在年12月底,哈尔滨市政府发布公告称,要改造连接火车站的霁虹桥,将桥的高度提升,以便引进高铁在桥底通过。其实早在年,哈尔滨铁路部门就曾提出原址改建方案,但因争议太大而搁置改建计划。

新的改造方案提出后,仍然有当地的老建筑保护者提出异议。这座承载着哈尔滨历史记忆的霁虹桥,在许多人心中已经成为了哈尔滨的地标。

《纽约时报》称,这不是高虹第一次面对城市地标性建筑被毁的情况。年,她便开始研究并且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erbingzx.com/habxw/9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