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已成为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对一座城市来讲,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而抓创新谋创新的最好方式就是鼓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

自今年3月起,市政协经济委联合市九三学社,与南岗区、香坊区、五常市、巴彦县政协一道,组织部分委员、专家、学者对全市产品创新情况开展调研。调研组深入香坊区、平房区、哈尔滨新区的企业实地考察;听取了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军民融合办、市财政局等部门的情况介绍;召开了关于产品创新的企业、政府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座谈会。其间,调研组赴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成都、厦门、长沙、杭州等产品创新先进城市调研,学习经验做法和可借鉴的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鼓励引导企业开展产品创新,不断增强我市经济发展整体活力》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建议,应聚焦我市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建立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瞄准智能化、高端化,推进产业数字化,大力培养优秀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营造良好的产品创新环境,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良好生态,推动我市成为科技强市、制造强市和质量强市。

我市产品创新发展现状

启动实施了有利于产品创新的“雏鹰计划”

一是宽容失败。对由于技术或市场开发等产品创新活动导致的项目或创业失败,给予免责。二是创新评审方式。采取“以投代评”“以赛代评”的评审方式,对获得风险投资和创新创业大赛奖励的项目直接给予资金支持立项。三是改革项目验收方式。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条件的企业,免予项目验收。四是严惩失信。对违背承诺和违法违规使用财政科技资金的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纳入科研诚信“黑名单”并追究责任。五是催生了哈尔滨俱创燃气轮机公司、哈尔滨天枢问道技术公司等16家军民融合科技型企业,加快微型燃气轮机、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的桥梁挠度监测平台等一批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军民融合类科技人员创业活力,加速培育壮大军民融合产业。

出台了扶持产品创新的政策措施

“对首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奖励50万元,规模以下企业奖励30万元。对复审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标准减半”。对研发投入万元以上且履行统计填报义务的企业,按照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存量和增量部分给予不同比例补助,补助资金省市(县)各占50%。对通过项目验收,具有较好成长性并有上市意愿的,或有一定还款来源、还款保证的企业,给予最高万元的“政策性+市场化”股权融资支持,给予最高万元的专利权、股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担保支持,给予科技保险保费40%-60%最高20万元的补贴,给予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实际投入30%最高万元和万元奖补,给予一体化模式和应用类新型研发机构实际投入10%最高0万元奖补。

吸引培养了产品创新人才

出台《年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平台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细则》,将众创空间、孵化器及在孵化企业引进研究生、博士生等科技人才列入绩效考核中,鼓励孵化机构及在孵化科技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同时,大力培育哈尔滨市技术经理人队伍,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以我市先进技术和“高精尖缺”人才需求为着力点,年度引进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德国、美国专业人才23人。

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企业研发投入少,产品创新对城市贡献率低

年,我市研发投入(RD)强度仅为1.81%,厦门、株洲达到3%,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规模以上科技型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我市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比重只有8%左右,深圳、厦门等已达到30%。

我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5%,高于我国12.7%的水平,但与深圳的65.6%、南京的45.89%、宁波的40.9%和东莞的39%相比,差距较大。我市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研发人员不足、研发资金紧缺,难以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产品创新意识不足。我市企业原创性重大产品创新成果不多,领跑不足10%,并跑30%,其余均落后发达城市。

“两化”融合度低,工业数字化能力亟待提升

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动力。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通讯等新技术正在积聚能量,与产业融合形成颠覆性技术,对产品创新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我市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工业软件在技术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处于劣势,智能机器人和状态智能感知、诊断、优化决策等与沿海发达城市差距较大,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的能力亟待提升。

产业链发展不协调,整机成套设备与工业基础发展脱节

工业化前期阶段,我市按照国家部署选择了依靠整机组装、生产为主的发展路径,导致政府和市场“重显轻潜”“重主机轻配套”,没有重视工业基础。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部分机器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关税降低,甚至零关税,同时政府对进口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给予补贴,导致国外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加之沿海地区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的大量涌入,我市本土企业研制出的核心零部件缺少市场应用机会,无法实现技术迭代升级,造成哈市龙头企业的本地配套率较低。

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不够,科技与经济融合不足

共性技术研究是科学原理发现与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是科技与技术结合的纽带。一旦共性技术研究被虚化弱化,基础研究与最终产品之间就会出现“死亡之谷”,产业链与创新链就会出现断裂。

改革开放前,我市采用原苏联计划经济下的科研分工协作模式。在政府主导下,以企业为龙头,工业部门研究院、所提供关键与核心技术,中科院与高校提高基础支持,几方通力协作完成全链条创新活动。政府需全额承担工作部门费用,负担较重,效率不高。改革开放后,我市借鉴美日大企业自行研发模式,靠自设研发机构从事中间阶段技术创新,但因企业缺乏科研积累,效果不佳。转制院、所因为生计问题无精力从事共性技术研究,导致科研主体缺位,产品技术转化功能缺失,科技与产业无法有效衔接。而许多南方发达城市很快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核心团队,便于产品创新成果转化。

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还没有成为创新主体

国际上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标准为:低于1%低水平,企业难以生存,不具备竞争力;处于2%-3%的中等水平,企业只能走模仿道路;达到4%以上较高水平,则企业可以进行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我市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为1.81%,制造业生产研发弱势企业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少,导致企业还没有成为产品创新的主体。

一是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开展共性技术研究的基础条件差,设在企业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缺乏稳定的科技创新资源支撑,制约了基础条件改善和创新能力提升。二是企业产品创新动力后天失调,在国家科技资源配置中的话语权缺失,不愿也不敢在高风险的长线研发项目中投入过高。三是国有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存在弊端,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导致产品创新绩效被忽视,近年来虽有改观但大多还停留在文件层面。四是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保护欠缺,侵权成本过低,追债成本过高,企业核心技术往往由于人员流失而被侵占。五是企业技术人员待遇偏低,企业普遍重生产经营轻科研,技术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薪酬待遇普遍偏低,限制了企业引进、留住高层次人才,造成我市缺乏优秀企业家、卓越工程师和工匠型高技能人才。

产品创新仍以高校为主,但其作用发挥不够

高校仍然是我市产品创新的主导力量,但其源头创新和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产品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对企业创新能力支撑不足。一是评价标准一刀切,没有区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差别,存在基础研究重复急躁,应用研究虚化弱化现象。二是重数量轻质量,对科技成果转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erbingzx.com/habtc/14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