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PR)是由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的可以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及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主要特征。猪是PRV唯一的天然宿主和排毒者,猪感染PRV后能引起新生仔猪的神经症状,育肥猪的呼吸道综合征和母猪的繁殖障碍,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PRV病毒结构示意图

伪狂犬病毒的起源

虽然猪是伪狂犬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但首例伪狂犬记载见于牛。年,美国牛群中出现一种发热、疯狂瘙痒,伴发脑脊髓炎的病症,因此被称为牛的“疯痒症”。

由于感染该病的动物临床上表现出强烈的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症状,与狂犬病的发病症状十分相似,因此该病一度被误认为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被称为伪狂犬病,年瑞士首次用“伪狂犬病”一词对该病进行表述。年,匈牙利学者Aujeszky将患病牛组织上清感染家兔,家兔很快发病,同样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最终死亡。

由此确定该病的病原并非狂犬病毒,而是另一种致病因子,因此伪狂犬病也被称为奥耶斯基病(Aujeszky’sDisease,AD)。

Weiss和Schmiedhofer分别于年和年证实该致病因子是一种病毒。直到年,美国学者RichardShope首次发现这种病原也在猪体内存在。19年,Traud首次分离到了伪狂犬病毒。年,Sabin等人通过对伪狂犬病毒形态学、免疫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将其归入疱疹病毒群。年,Reagan等首次在电镜下观察到了伪狂犬病毒的微观结构,至此揭开了PRV的神秘面纱。

伪狂犬病毒在世界和中国的流行病史

伪狂犬病毒在中国的流行

7年,我国首次检测出伪狂犬病毒,60年代伪狂犬病在地方流行,并未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随后疫情出现蔓延。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生猪存栏量的快速增加,中国的养猪场遭受了大规模的伪狂犬病爆发。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年引进了Bartha-K61弱毒株,并成功研制了伪狂犬弱毒疫苗,随后Bartha-K61疫苗的广泛应用有效遏制住了猪伪狂犬病疫情,为中国养猪业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

然而随着PRV毒株的变化,伪狂犬在一些国家重新出现并迅速传播,尤其是中国。年底,中国许多猪场发生大规模严重疾病,伴有厌食、神经系统症状、高烧和呼吸窘迫,母猪流产比例很高。

病理检查显示肺部大体病变,肾脏黄白色坏死。通过ELISA、PCR、病毒分离、免疫组化染色和基因测序等多种诊断方法,最终确定该致病病原体为PRV变异株。

年12月份至今,我国猪群PRV的发病率大幅上升,大量接种过疫苗的猪场爆发新的伪狂犬病。在暴发疫情的猪场中相继分离到多株PRV变异株(如:年分离的毒株有HN株、TJ株、HeN1株、JS株、ZJ01株;年分离毒株SD株;4年分离毒株SDYC-4株等),表明PRV变异株致病性较经典PRV有所增强,现有疫苗不能对猪群提供有效的保护。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国内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以Bartha-K61毒株为代表的经典毒株疫苗无法提供针对PRV变异株的全面保护。

-年中国PRVgE抗体和gE核酸阳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来自我国2个地区的猪场中有80%以上的猪场存在PRV变异毒株感染。分析-年中国不同省份的猪野生型PRV感染的血清学流行情况,其中9个省份的PRVgE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0%,这些数据说明PRV变异株在我国的高流行率。因此,需要开发基于国内PRV流行变异株更有效的疫苗。

中国各地伪狂犬病毒野毒感染阳性率[2]

年,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选出一株细胞适应性好、致病力强、免疫原性好的伪狂犬病毒HN株,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构建出gE基因缺失的伪狂犬病毒HN-ΔgE株。

由于该疫苗毒株为流行毒株,可对流行毒株引发的伪狂犬病起到完全保护效果;其次,该疫苗毒株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缺失gE基因,安全性高,可通过gE-ELISA试剂盒进行鉴别诊断,利于伪狂犬病的防控和净化;再者,该毒株细胞适应性好,便于培养,因此利用该毒株研制的灭活疫苗抗原含量高(不低于.5TCID50),猪只免疫接种后可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可有效防控经典毒株和变异毒株引发的伪狂犬病。

参考文献

[1]LiuQingyun,KuangYan,LiYafeietal.TheEpidemiologyandVariationinPseudorabiesVirus:AContinuingChallengetoPigsandHumans.[J].Viruses,,14.

[2]TanLei,YaoJun,YangYadietal.CurrentStatusandChallengeofPseudorabiesVirusInfectioninChina.[J].VirolSin,,6:-.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erbingzx.com/habls/14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