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最后的街里
编者按 这是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人举起相机,却发现不知从何拍起,仿佛每一个值得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摄影也越来越讲究速成,经年累月凝练而成的摄影作品日渐稀少,大量的糖水片充斥网络。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李学亮的这组“街里”,给我们带来了颇多可借鉴之处。他用五年的时间,观察、记录。让那些发生在他身边的最简单的,最易让人忽视的故事,变成让人驻足并思考的影像。这是坚持赋予摄影的力量,时间赋予摄影的魅力,更是摄影赋予平凡生活的精彩。无论从影像语言还是整组专题的产生过程,都值得每一个专业摄影人、业余摄影爱好者细细品读。 “一二一、一二一,爸爸领我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上了点年纪的青岛人大多都记的这首儿歌,而儿歌里所提的“街里”这个名词,流行于清朝末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老青岛。 《偏安之隅》鸟瞰青岛天主教堂及周边区域。二十世纪初,这一带仅有一两个小村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中山路为轴线,包括黄岛路、海泊路、潍县路、四方路、河南路等青岛中心商区已经形成,就是几代青岛人亲切称为“街里”的地方。(年) 据记载,年青岛建置。年满清政府登州总兵章高远率四营官兵移驻青岛设防。年,青岛栈桥码头建成时,在海边修了一条不规则的土路。年,德国政府借口山东省发生的“巨野教案”,派舰队侵入胶州湾,清政府屈辱求和。年,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租期99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不久,将栈桥边的土路铺装了沥青路面,将其命名为威廉皇帝街。以后,从威廉皇帝街海边向北往里的繁华区域习惯地叫做“街里”。 《居民里院》男孩站在黄岛路里院楼梯口张望,信鸽在天空中飞翔。“街里”里院多是由二到三层的木结构房子围成的一种院落,分为“口、日、凸、目、回”五种类型。现在里院保存最多、较完整的区域集中在黄岛路、四方路、平度路、芝罘路等周边。(年) 过去,“街里”是青岛市商业最繁华地段的象征,在这里能买到你想买的所有东西,“身着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楼??”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街里”是几代青岛人心目中美好生活的象征,那时人们宁要“街里”一张床,不要郊区一套房,带孩子逛“街里”,更是大人对孩子的一种奖赏;“街里”是老青岛的象征,这个词形象地镌刻在了每一个青岛人的心中,成为了一个地方性名词,无论青岛人走到哪里,说起这个词时,第一反应就是“哦,你是一个青岛老乡”。 《塔楼女孩》女孩在位于广西路和安徽路拐角处胶澳邮政局旧址塔楼上擦拭窗户。广西路塔楼是欧美建筑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三角形红瓦顶上,突出高耸的塔楼,让建筑轮廓线更富于变化。青岛历经三次外国殖民,在历史流变中,留下了各个时代的印记,塔楼把青岛渲染出浓重的异国情调。(年) 年5月,青岛市发出了《加快东部开发建设的决定》,位于城区西部“街里”的市委、市政府决定带头东迁。随着青岛市中心城区的东移,影响几代人的“街里”日渐落败沉寂下来,“街里”从城市的中心沦为城市的边缘,“街里”这一地方名词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因为衰落,方论复兴。年,青岛市有关部门开始对“街里”进行第一次改造。当时的规划是把“街里”的核心地带中山路改造成类似于上海南京路那样的商业步行街,迁走了中山路两边棵法国梧桐树。因为中山路承载着交通干道的功能,周围又没有可以替代其功能的道路,所以建设步行街的想法没能成功。 《老虎窗户》广西路红房子屋顶的老虎窗很像德国宪兵的头像。老虎窗,又称老虎天窗,是指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用作房屋顶部的采光和通风。英文屋顶为“roof”,其音近“老虎”,于是,这种开在屋顶的窗就被洋泾浜英语读做“老虎窗”。(年) 《雪中搬家》潍县路19号院居民冒雪搬家。雪天搬家视觉上有舞剧版白毛女的感觉,很适合“北风吹,雪花飘”音乐的奏起。年底,潍县路启动片开始改造征收,“街里”居民风雪中忙活着搬家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年) 第二次改造始于年,拆除青岛饭店、红星电影院、古籍书店等建筑物,青岛天主教堂周围的一百多户居民告别了生活多年的老“街里”。 《纸有境界》书屋里,老板具成哲待客,老板娘忙前忙后。年出生于哈尔滨的具成哲25岁就到上海打拼,年来到青岛,由于喜欢“街里”的文化底蕴,在湖北路13号临街的院落里经营一家名为“纸有境界”的新潮书屋。(年) 《马牙石路》父亲送双胞胎女儿上学穿过马牙石铺就的德县路。过去青岛很多坡路采用小块花岗岩铺设,像一排排马牙的形状,俗称马牙石。德国占领青岛时期,为了防滑,规定坡度达到15度的路面,必须铺设这种马牙石路面。(年) 年1月,第三次改造提上日程,青岛市市南区的五年商贸规划确定中山路要改为步行街,由于种种缘由未能实施。 年4月12日,历经15个月改造完成的劈柴院隆重开街,已经沉寂多年的劈柴院,再次聚集人气。 《老楼门头》北京路25号“五起楼”门头。“五起楼”青岛话指五层楼,它建于年,最初叫洪泰商场。自德国占领青岛后,青岛一直不准建3层以上高楼,李姓商人为建此楼花了不少银子才获南京政府批准,目的是为了高出旁边谦祥益绸布店。(年) 《母女相伴》60岁的王淑沫坐在自己的家里,从悬挂在墙上她女儿的照片中隐约可见王淑沫年轻时的俊俏美丽。王淑沫结婚时就居住在芝罘路9号大院二楼这间居室里,丈夫不幸已去世多年,她一直与女儿生活在一起。老街上,她居住的条件算是不错的了。(年) 年3月17日,青岛市成立欧陆风情区改造指挥部,要“动真格”重振老“街里”。改造范围南至栈桥海边,北至东西快速路,东至安徽路,西至青岛火车站。主要改造目标包括三个方面:提升街区物质环境,改善居住质量;保护历史街区风貌与优秀历史建筑;振兴商业活力,打造集商业、文化、旅游、休闲、居住于一体的具有浓郁本土文化的特色街区和最佳旅游目的地。同年12月15日,潍县路启动片房屋征收房源大集在东方贸易大厦举办,标志着这一轮的改造正式拉开序幕。 《房顶涂鸦》四方路19号里院屋顶立面墙上绘有美国篮球巨星的涂鸦着实惊艳。涂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二十世纪末,伴随嘻哈文化传入我国,进入“街里”。灵动的涂鸦给“街里”生活增加了色彩,让“街里”灰色的角落焕发出生气。(年) 《半地下室》芝罘路2号,楼梯上的孩子与在半地下室门口的妈妈打着招呼。青岛的老房子,多数都是一个路子,最下面是半地下室,储物,设备间或者仆人住的地方,楼顶还有个阁楼,也是放东西的。现在半地下室都住满了人。(年) 我工作的单位青岛日报社就在“街里”的威廉皇帝街(今太平路)上,是“街里”仅存的“大单位”之一。闲暇,我喜欢到“街里”的老街、老院溜溜弯。前些年,忙于新闻摄影图片的拍摄、编辑,对“街里”的一切似乎熟视无睹。也许是日益临近的改造勾起往事的回忆,也许对即将逝去东西格外珍惜,再在“街里”溜弯,那些岁月雕刻的痕迹便在老街、老院、老楼上时隐时现,老青岛原生态生活场景也不时在眼前呈现,过去的年华接踵而至,仿若回到从前,倍感亲切起来。 《露天洗浴》黄岛路65号里院,小伙子在众目睽睽下洗浴。“街里”大院大多只有一个共用水龙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饮用、洗衣、洗菜等都在此。像这位小伙子在水龙池子旁露天洗浴场景过去常有,如今已不多见。(年) 从年起,我背起相机,游走在“街里”,边拍边记。这些老街、老院、老楼,和这些恍若过去的生活场景正如英国作家希莱尔·贝洛克所说:它堆积着人类各种各样的经历,它是一面活生生的镜子,反映着人类的成功与失败、辉煌与憧憬。 《老胡制琴》广西路一栋老房子,面朝大街的窄小铺面,制琴师老胡和他的搭档小韩门前留影。55岁的胡增援做过木工,十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走上制作提琴的行当,一发不可收,如今,他制作的提琴在青岛小有名气。(年) 《合影留念》陈瑞本(左)与妻子(右)女儿(中)、女婿和外甥在居住六十多年的潍县路19号的老屋子里合影留念。年底,他们居住的大院开始征收改造。(年) 我的一位朋友说“街里”就像一个混血儿,一方面从人群的感知,就好像一个胶东半岛的孩子在“街里”长大成人,始终脱不了乡土气息;另一方面从建筑遗存上观察,又好似德国生的一个孩子,在中国寄养,不断地中国化。在我看来“街里”更像是一个即土又洋的老城综合体,在这里,欧式建筑和民俗里院共存,豪华小轿车同人力三轮车齐驱,染着五颜六色头发、穿着奇形怪状衣服的少男少女们与手持拐棍、老眼昏花、步履蹒跚的老人并行于同一条古老的石板路上??“街里”有着最漂亮的洋楼、最性感的大(青岛方言,指年轻女孩。编者注),同时也有着最破败的里院和最后的小脚女人。 作者简介 李学亮,年生于青岛。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新闻摄影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青岛市文联主席团委员、青岛日报社摄影美术部主任。年获“十年足迹”全国摄影公开大赛银奖;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摄影艺术奖;年获全国新闻摄影金奖;年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年出版发行《亲历奥帆》、年出版发行《翰墨光影》、年出版发行《青岛》大型摄影专著。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erbingzx.com/habyw/8982.html
- 上一篇文章: 鹤岗市科技局局长刘洪彬一行莅临园区参观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