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自己配能治病的花草茶,这个必读必
扁豆花 ①《山东中药》:味甘。 ②《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淡,无毒。 健脾和胃,消暑化湿。治痢疾,泄泻,赤白带下。 ①《本草图经》:主女子赤白下,干末,米饮和服。 ②《纲目》:焙研服,治崩带;作馄饨食,治泄痢;擂水饮,解中一切药毒。功同扁豆。 ③《岭南采药录》;敷跌打伤,去瘀生新,消肿散青黑。 ④《四川中药志》:和胃健脾,清热除湿。治暑热神昏,湿滞中焦,下痢脓血,夏口腹泻及赤白带下。 内服:煎汤,1.5~3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①治一切泄痢:白扁豆花正开者,择净勿洗,以滚汤瀹过,和小猪脊肉一条,葱一根,胡椒七粒,酱汁拌匀,就以瀹豆花汁和面包作小馄饨,炙熟食之。(《必用食治方》) ②治妇人白崩:白扁豆花(紫者勿用)焙干为末,炒米煮饮入烧盐,空心服。(《奇效良方》) 《本草便读》:扁豆花亦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消暑散邪,以治夏月泄痢等证也。 治疗细菌性痢疾:干白扁豆花克,制成%煎液。口服剂量按每次每公斤体重0.5~1毫升计算,每6小时1次,7天为一疗程。观察13例,经治3~7天后,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7例,进步(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3例,无效3例。治程中未见副作用。据实验证明,每毫升台生药62.5毫克的扁豆花煎液在试管内可抑制宋内氏型、弗氏型痢疾杆菌生长。 《*辞典》 虫草花 功效一: 能平喘止咳,对肺气肿、气管炎有较好疗效; 具有壮阳补肾,增强体力、精力、提高大脑记忆力的功效; 能明显降低血糖、尿糖;对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疗效; 虫草花功效二: 对心、脑血管的作用:降低血压、颅压,缓解高血压、脑血栓、冠心病、手足麻木等病症; 抗菌、抗炎、抗癌、抑癌、能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润肌护肤美容,尤其可快速消除蝴蝶斑。 虫草花功效三: 调节内分泌与免疫系统,抗衰老作用。 抗缺氧、抗疲劳,提高运动能力。 治疗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阳痿遗精,腰膝酸软等病症。 葛花 甘,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甘平微苦。 ②《纲目》:甘,平,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寒。 《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解酒醒脾。治伤酒发热烦渴,不思饮食,呕逆吐酸,吐血,肠风下血。 ①《别录》:消酒。 ②《滇南本草》:治头晕,憎寒,壮热,解酒醒脾,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毒伤胃,吐血,呕血,消热。 ③《纲目》:治肠风下血。 ④《医林纂要》:清肺。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①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莲花青皮(去穰)三分,木香五分,橘皮(去白)、人参(去芦)、猪苓(去黑皮)、白茯苓各一钱五分,神曲(炒黄)、泽泻、干生姜、白术各二钱,白豆蔻仁、葛花、砂仁各五钱。为极细末,秤和匀,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脾胃论》葛花解酲汤) ②治饮酒积热,毒伤脾胃,呕血吐血,发热烦渴,小便赤少:葛花一两,黄连一钱,滑石一两(水飞),粉草五钱。为细末,水合为丸,每服一钱,滚水下。(《滇南本草》葛花清热丸) 《本经逢原》:葛花,能解酒毒,葛花解酲汤用之,必兼人参。但无酒毒者不可服,服之损人天元,以大开肌肉,而发泄伤津也。 红花 《*辞典》 辛,温。 ①《开宝本草》:辛,温,无毒。 ②《汤液本草》:辛而甘温苦。 入心、肝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二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 ①《唐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 ②《开宝本草》: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 ③《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捣汁咽。 ④《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 ⑤《本草正》:达痘疮血热难出,散斑疹血滞不消。 ⑥《本草再新》: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 内服:煎汤,1~2钱;入散剂或浸酒,鲜者捣汁。外用:研末撒。 孕妇忌服。 ①治女子经脉不通,如血膈者:好红花(细擘)、苏枋木(捶碎)、当归等分。细切,每用一两,以水一升半,先煎花、木:然后入酒一盏,并当归再煎,空心食前温服。(《朱氏集验医方》) ②治热病胎死:红花酒煮汁,饮二、三盏。(《妇人良方补遗》) ③治胎衣不下:红花酒煮汁,饮二、三盏。(《产乳集验方》) ④治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一两。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金匮要略》红蓝花酒) ⑤治一切肿:红蓝花,熟揉捣取汁服之。(《外台秘要方》) ⑥治喉痹壅塞不通者: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差为度。如冬月无湿花,可浸干者浓绞取汁,如前服之。(《海上集验方》) ⑦治聤耳,累年脓水不绝,臭秽:红花一分,白矾一两(烧灰)。上件药,细研为末,每用少许,纳耳中。(《圣惠方》) ⑧治跌打及墙壁压伤:川麻一分,木香二分,红花三分,甘草四分。均生用,研末,黄酒送下。(《急救便方》) ⑨治褥疮:红花适量,泡酒外搽。(《云南中草药》) 槐花 苦,凉。 ①《日华子本草》:味苦,平,无毒。 ②《滇南本草》:味苦涩,性寒。 ③《纲目》:味苦,气凉。 ④《本草求原》:苦咸,寒。 入肝、大肠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阳明、足厥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清热,凉血,止血。治肠风便血,痔血,尿血,血淋,崩漏,衄血,赤白痢下,风热目赤,痈疽疮毒。并用于预防中风。 ①《日华子本草》: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藏虫及热,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赤白痢。 ②《医学启源》:凉大肠热。 ③《纲目》: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崩中漏下。 ④《本草正》:凉大肠,杀疳虫。治痈疽疮毒,阴疮湿痒,痔漏,解杨梅恶疮,下疳伏毒。 ⑤《医林纂要》:泄肺逆,泻心火,清肝火,坚肾水。 ⑥《本草求真》:治大、小便血,舌衄。 ⑦《本草求原》:为凉血要药。治胃脘卒痛,杀蛔虫。 ⑧《东北药植志》:治疗糖尿病的视网膜炎。 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或研末撒。 脾胃虚寒者慎服。 ①治大肠下血:槐花、荆芥穗等分。为末,酒服一钱匕。(《经验方》) ②治脏毒,酒病,便血:槐花(半两炒,半两生),山栀子一两(去皮,炒)。上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食前服。(《经验良方》槐花散) ③治暴热下血:生猪脏一条,洗净,控干,以炒槐花末填满扎定,米醋炒,锅内煮烂,擂,丸弹子大,日干。每服一丸,空心,当归煎酒化下。(《永类钤方》) ④治诸痔出血:槐花二两,地榆、苍术各一两五钱,甘草一两。俱微炒,研为细末,每早晚各食前服二钱。气痔(因劳损中气而出血者)人参汤调服;酒痔(因酒积毒过多而出血者)陈皮、干葛汤调服;虫痔(因痒而内有虫动出血者)乌梅汤调服;脉痔(因劳动有伤,痔窍血出远射如线者)阿胶汤调服。(《杜氏家抄方》) ⑤治小便尿血:槐花(炒)、郁金(煨)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淡豉汤下。(《箧中秘宝方》) ⑥治血淋:槐花烧过,去火毒,杵为末。每服一钱,水酒送下。(《滇南本草》) ⑦治血崩:陈槐花一两,百草霜半两。为末。每服三、四钱,温酒调下;若昏愦不省人事,则烧红秤锤淬酒下。(《良朋汇集》槐花散) ⑧治白带不止:槐花(炒)、牡蛎(煅)等分。为末。每酒服三钱,取效。(《摘元方》) ⑨治衄血不止:槐花、乌贼鱼骨等分。半生半炒,为末,吹鼻。(《世医得效方》) ⑩治吐血不止:槐花不拘多少。火烧存性,研细,入麝香少许。每服三钱匕,温糯米饮调下。(《圣济总录》槐香散) ⑾治舌出血不止,名曰舌衄:槐花,晒干研末,敷舌上,或火炒,出火毒,为末敷。(《奇效良方,,槐花敢) ⑿治赤白痢疾:槐花(微炒)三钱,白芍药(炒)二钱,枳壳(麸炒)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⒀治疔疮肿毒,一切痈疽发背,不问已成未成,但焮痛者皆治:槐花(微炒)、核桃仁二两,无灰酒一钟。煎千余沸,热服。(《医方摘要》) ⒁治疮疡:槐花二合,金银花五钱。酒二碗煎服之,取汗。(《医学启蒙》槐花金银花酒) ⒂治杨梅疮,棉花疮毒及下疳,初感或毒盛经久难愈者:槐花蕊(拣净,不必炒),每食前清酒吞下三钱许,早中晚每日三服。如不能饮酒,滚水盐汤俱可送下。(《景岳全书》) ⒃治中风失音:炒槐花,三更后仰卧嚼咽。(《世医得效方》) 合欢花 甘,平。 ①《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无毒。 ②江西《中草药学》:甘,平。 《四川中药志》:入心、脾等经。 舒郁,理气,安神,活络。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风火眼疾,视物不清,咽痛,痈肿,跌打损伤疼痛。 ①《本草便读》:能养血。 ②《分类草药性》:能清心明目。 ③《四川中药志》:能合心志,开胃理气,消风明目,解郁。治心虚失眠。 ④江西《中草药学》:解郁安神,和络止痛。治肝郁胸闷,忧而不乐,健忘失眠。有时还用于跌打损伤,痈肿疼痛。 ⑤《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咽喉疼痛。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①治心肾不交失眠:合欢花、官桂、黄连、夜交藤。煎服。 ②治风火眼疾:合欢花配鸡肝、羊肝或猪肝,蒸服。 ③治眼雾不明:合欢花、一朵云,泡酒服。(①方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④治打搕损疼痛:夜合花末,酒调服二钱匕。(《子母秘录》) ⑤治腰脚疼痛久不差:夜合花四两,牛膝一两(去苗),红蓝花一两,石盐一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麸炒微黄),桂心一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晚食前再服。(《圣惠方》夜合花丸) 四川地区尚用同属植物山合欢的花和花蕾。 《*辞典》 鸡蛋花 甘;微苦;性凉 肺;大肠经 清热;利湿;解暑。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湿热黄疸;泄泻痢疾;尿路结石;预防中暑 内服:煎汤,花5~10g;茎皮10~15g。外用;适量,捣敷。 凡暑湿兼寒,寒湿泻泄,肺寒咳嗽,皆宜慎用。 1.《岭南采药录》:治湿热下痢,里急后重,又能润肺解毒。 2.《南宁市药物志》:止咳。 《中华本草》 鸡冠花 甘,凉。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微辛。 ②《纲目》:甘,凉,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凉,味甘涩,无毒。 ①《玉楸药解》:入足蹶阴肝经。 ②《本草再新》:入肾经。 凉血,止血。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吐血,咳血,血淋,妇女崩中,赤白带下。 ①《滇南本草》:止肠风下血,妇人崩中带下,赤痢。 ②《纲目》:治痔漏下血,办白下痢,崩中,亦白带下,分赤白用。 ③《玉楸药解》:清风退热,止衄敛营。治吐血,血崩,血淋诸失血证。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①治五痔肛边肿痛,或窜乳,或窜穴,或作疮,久而不愈,变成漏疮:鸡冠花、风眼草各一两。上为粗末。每用粗末半两,水碗半,煎三、五沸,热洗患处。(《卫生宝鉴》淋渫鸡冠散) ②治赤白下痢:鸡冠花煎酒服,赤用红,白用白。(《濒湖集简方》) ③治下血脱肛:㈠鸡冠花、防风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空心米饮每服七十丸。㈡白鸡冠花(炒)、椶榈灰、羌活(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永类钤方》) ④治吐血不止:白鸡冠花,醋浸煮七次,为末。每服二钱,热酒下。(《经验方》) ⑤治咳血,吐血:鲜白鸡冠花五至八钱(干者二至五钱),和猪肺(不可灌水)冲开水约炖一小时许,饭后分二,三次服。(《泉州本草》) ⑥治经水不止:红鸡冠花一味,干晒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调下。忌鱼腥猪肉。(《孙天仁集效方》) ⑦治产后血痛:白鸡冠花酒煎服之。(《怪证奇方》) ⑧治白带、砂淋:白鸡冠花、苦壶芦等分。烧存性,空心火酒服之。(《摘元方》) ⑨治血淋:白鸡冠花一两,烧炭,米汤送下。(《湖南药物志》) ⑩治妇人白带:白鸡冠花,晒干为末。每旦空心酒服三钱,赤带用红者。(《孙天仁集效方》) ⑾治风疹:白鸡冠花、向日葵各三钱,冰糖一两。开水炖服。(《闽东本草》) ⑿治青光眼:干鸡冠花、干艾根、干牡荆根各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⒀治额疽:鲜鸡冠花、一点红、红莲子草(苋科)各酌量,调红糖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辞典》 菊花 甘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无毒。 ③《天宝单方图》:白菊:味辛,平,无毒。 ④《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入肺、肝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肾四经。 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②《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⑤《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养目血。 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内服:煎汤,1.5~3钱;泡茶或入丸、散。 ①《本草经集注》: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②《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①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单方》) ②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③治风眩:甘菊花暴干。作末,以米馈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斤半捣罗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匀,取肥地黄十五斤,切,捣研,绞取汁八、九斗许,将前药末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二斤,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热水下。(《圣济总录》夜光丸) ⑥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黄丸) ⑦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 ⑩治膝风:陈艾、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金银花 甘,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②《本草正》:味甘,气平,其性微寒。 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太阴经。 清热,解毒。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 ①《滇南本草》: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丹流瘰疬。 ②《生草药性备要》;能消痈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疮,去皮肤血热。 ③《本草备要》:养血止渴。治疥癣。 ④《重庆堂随笔》: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息肝胆浮越风阳,治痉厥癫痫诸症。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外感发热咳嗽,肠炎,菌痢,麻疹,腮腺炎,败血症,疮疖肿毒,阑尾炎,外伤感染,小儿痱毒。制成凉茶,可预防中暑、感冒及肠道传染病。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服。 ①预防乙脑、流脑:金银花、连翘。大青根、芦根、甘草各三钱。水煎代茶饮,每日一剂,连服三至五天。(《江西草药》) ②治太阴风温、温热,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服。(《温病条辨》银翘散) ③治痢疾:金银花(入铜锅内,焙枯存性)五钱。红痢以白蜜水调服,白痢以沙糖水调服。(《惠直堂经验方》忍冬散) ④治热淋:金银花、海金沙藤、天胡荽、金楔子根、白茅根各一两。水煎服,每日一剂,五至七天为一疗程。(《江西草药》) ⑤治胆道感染,创口感染:金银花一两,连翘、大青根、黄芩、野菊花各五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⑥治疮疡痛甚,色变紫黑者:金银花连枝叶(锉)二两,黄芪四两,甘草一两。上细切,用酒一升,同入壶瓶内,闭口,重汤内煮三、二时辰,取出,去滓,顿服之。(《活法机要》回疮金银花散) ⑦治一切肿毒,不问已溃未溃,或初起发热,并疔疮便毒,喉痹乳蛾:金银花(连茎叶)自然汁半碗,煎八分服之,以滓敷上,败毒托里,散气和血,其功独胜。(《积善堂经验方》) ⑧治痈疽发背初起:金银花半斤,水十碗煎至二碗,入当归二两,同煎至一碗,一气服之。(《洞天奥旨》归花汤) ⑨治一切内外痈肿:金银花四两,甘草三两。水煎顿服,能饮者用酒煎服。(《医学心悟》忍冬汤) ⑩治大肠生痈,手不可按,右足屈而不伸:金银花三两,当归二两,地榆一两,麦冬一两,玄参一两,生甘草三钱,薏仁五钱,黄芩二钱。水煎服。(《洞天奥旨》清肠饮) ⑾治深部脓肿:金银花、野菊花、海金沙、马兰、甘草各三钱,大青叶一两。水煎服。亦可治疗痈肿疔疮。(《江西草药》) ⑿治气性坏疽,骨髓炎:金银花一两,积雪草二两,一点红一两,野菊花一两,白茅根一两,白花蛇舌草二两,地胆草一两。水煎服。另用女贞子、佛甲草(均鲜者)各适量,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⒀治初期急性乳腺炎:银花八钱,蒲公英五钱,连翘、陈皮各三钱,青皮、生甘草各二钱。上为一剂量,水煎二次,并分二次服,每日一剂,严重者可一日服两剂。(《中级医刊》(3):,) ⒁治乳岩积久渐大,色赤出水,内溃深洞:金银花、黄芪(生)各五钱,当归八钱,甘草一钱八分,枸橘叶(即臭橘叶)五十片。水酒各半煎服。(《竹林女科》银花汤) ⒂治杨梅结毒:金银花一两,甘草二钱,黑料豆二两,土茯苓四两。水煎,每日一剂,须尽饮。(《外科十法》忍冬汤) ⒃解农药(、、等有机磷制剂)中毒:银花二至三两,明矾二钱,大黄五钱,甘草二至三两。水煎冷服,每剂作一次服,一日二剂。(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款冬花 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甘,无毒。 ③《医学启源》:辛苦。 ④《药品化义》:味微苦略辛,性平。 入肺经。 ①王好古: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润肺下气,化痰止嗽。治咳逆喘息,喉痹。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 ②《别录》:主消渴,喘息呼吸。 ⑧《药性论》:主疗肺气心促,急热乏劳,咳连连不绝,涕唾稠粘,治肺痿肺痈吐脓。 ④《日华子本草》:润心肺,益五脏,除烦,补劳劣,消痰止嗽,肺痿吐血,心虚惊悸,洗肝明目及中风。 ⑤《医学启源》:温肺止嗽。 ⑥《本草述》:治痰饮,喑证亦用之。 ⑦《长沙药解》:降逆破塑,宁嗽止喘,疏利咽喉,洗涤心肺而兼长润燥。 内服:煎汤,0.5~3钱;熬膏或入丸、散。 ①《本草经集注》:杏仁为使。得紫菀良。恶皂荚、消瓦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芩、黄连、黄耆、青葙。 ②《本草崇原》:肺火燔灼,肺气焦满者不可用。 ③《本经逢原》:阴虚劳嗽禁用。 ①治暴发咳嗽:款冬花二两,桑根白皮(锉)、贝母(去心)、五味子、甘草(炙,锉)各半两,知母一分,杏仁(去皮尖,炒,研)三分。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款冬花汤) ②治久嗽不止: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上药粗捣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人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圣惠方》紫菀散) ③治肺痈嗽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大渴,时出浊唾腥臭,臭久吐脓如粳米粥状者:款冬花一两五钱(去梗),甘草一两(炙),桔梗二两,薏苡仁一两。上作十剂,水煎服。(《疮疡经验全书》款花汤) ④治喘嗽不巳,或痰中有血:款冬花、百合(蒸,焙)。上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细嚼,姜汤咽下,噙化尤佳。(《济生方》百花膏) ⑤治久嗽:每旦取款冬花如鸡子许,少蜜拌花使润,纳一升铁铛中,又用一瓦碗钻一孔,孔内安一小竹筒,笔管亦得,其筒稍长,作碗铛相合及插筒处,皆面埿之,勿令漏气,铛下著炭,少时,款冬烟自从筒出,则口含筒吸取烟咽之。如胸中少闷,须举头,即将指头捻筒头,勿使漏烟气,吸烟使尽止。如是五日一为之,待至六日,则饱食羊肉馎饦一顿。(崔知悌) ⑥久咳不愈。用早晨取款冬花一小团,拌蜜少许,放有在瓦罐内烧烟,缺罐留一忆,让烟出,以口吸烟咽下。如此五日,至第六日,吃一餐羊肉包子,从此病愈。 ⑦口中疳疮。用款冬花、黄连,等分为末,以唾液调成饼子,行锵蛇床了煎汤漱口同志将饼子敷患处。 腊梅花 ①《救荒本草》:味甘,微苦。 ②《纲目》:辛,温,无毒。 解暑生津。治热病烦渴,胸闷,咳嗽,汤火伤。 ①《纲目》:解暑,生津。 ②《浙江中药手册》:治暑温胸痞烦渴,小儿麻疹,百日咳。 ③《江苏植药志》:治心烦口渴,气郁胃闷。 内服:煎汤,1~2钱。外用:浸油涂。 ①治久咳:铁筷子花三钱。泡开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汤火伤:蜡梅花(以)茶油浸(涂)。(《岭南采药录》) 《*辞典》 玫瑰花 甘微苦,温.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微苦,温,无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辛,温。 《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理气解郁,和血散瘀。治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利肺脾,益肝胆,辟邪恶之气,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 ②《药性考》:行血破积,损伤瘀痛,浸酒饮。 ③《纲目拾遗》:和血,行血,理气。治风痹。 ④《本草再新》:舒肝胆之郁气,健脾降火。治腹中冷痛,胃脘积寒,兼能破血。 ⑤《随息居饮食谱》:调中活血,舒郁结,辟秽,和肝。酿酒可消乳癖。 ⑥《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妇人月经过多,赤白带下及一般肠炎下痢等。 ⑦《山东中药》:治盱胃气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泄泻,口舌糜破,吐血,噤口痢。 ⑧《泉州本草》:治肺病咳嗽痰血、吐血、咯血。 木棉花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凉。 清热,利湿,解毒,止血。治泄泻,痢疾,血崩,疮毒,金创出血。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痢症,白者更妙。 ②《本草求原》:红者去赤痢,白者治白痢,同武彝茶煎常饮。 ③《岭南采药录》:消暑。 ④《中药新编》:利尿及健胃。 ⑤《南宁市药物志》:去湿热。治血崩,金创。 ⑥《广西中药志》:去湿毒,治恶疮。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治肠炎,菌痢。 内服:煎汤,2~3钱。 古书所载的木棉,常与锦葵科棉属植物混淆不分。《纲目》木棉条集解中即包括锦葵科棉属植物在内,而所述交广木棉,乃为木棉科植物。 《*辞典》 旋复花 咸,温。 ①《本经》:味咸,温。 ②《药性论》:味甘,无毒。 ③《本草衍义》:味甘苦辛。 入肺、肝、胃经。 ①《纲目》:手太阴、阳明。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大肠、膀胱四经。 ③《本草新编》:入心、肝,大、小肠。 消痰,下气,软坚,行水。治胸中痰结,胁下胀满,咳喘,呃逆,唾如胶漆,心下痞鞕,噫气不除,大腹水肿。 ①《本经》: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②《别录》: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蔑,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 ③《药性论》:主肋胁气,下寒热水肿,主治膀胱宿水,去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 ④《日华子本草》,:明目,治头风,通血脉。 ⑤《汤液本草》:发汗吐下后,心下痞,噫气不除者宜此。 ⑥《滇南本草》:祛头目诸风寒邪,止太阳、阳明头疼,行阳明乳汁不通。(治)乳岩、乳痈、红肿疼痛、暴赤火眼、目疾疼痛、祛风明目、隐涩羞明怕日,伤风寒热咳嗽、老痰如胶,走经络,止面寒腹疼,利小便,治单腹胀,风火牙根肿痛。 ⑦《医学入门》:逐水,消痰,止呕噎。 ⑧《南京民间药草》:花和苗,祛湿、拔毒、消肿,煎水洗患处。 内服:煎汤(包煎或滤去毛),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干撒或调敷。 ①《本草衍义补遗》: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利大肠,戒之。 ②《本经逢原》:阴虚劳嗽,风热燥咳,不可误用。 ①治伤寒中脘有痰,令人壮热,项筋紧急,时发寒热,皆类伤风,但不头痛为异:前胡三两,荆芥四两,半夏一两(洗,姜汁浸),赤芍药二两,细辛一两,甘草一两(炙),旋复花三两。上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子一枚,同煎至六分,去滓,热服,未知再服。(《类证活人书》金沸草散) ②治积年上气:旋复花(去梗,焙)一两,皂荚(炙,去皮、子)一两一分,大黄(锉、炒)一两半。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温汤下,日三服。(《圣济总录》旋复花丸) ③治肝着,亦治妇人半产漏下: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旋复花汤) ④治痰饮在胸膈呕不止,心下痞粳者:旋复花、半夏、茯苓、青皮。水煎服。(《产科发蒙》旋复半夏汤) ⑤治风痰呕逆,饮食不下,头目昏闷:旋复花、枇杷叶、川芎、细辛、赤茯苓各一钱,前胡一钱五分。姜、枣水煎服。(《妇人良方》旋复花汤) ⑥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旋复代赭汤) ⑦治风湿痰饮上攻,头目眩胀眵蔑:旋复花、天麻、甘菊花各等分。为末,每晚服二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⑧治小便不行,因痰饮留闭者:旋复花一握,捣汁,和生白酒服。(《本草汇言》) ⑨治单腹胀:旋复、鲤鱼。将鱼肠去净,药入鱼肚内,煎服。小便利,肿胀即消。 ⑩治风火牙痛:旋复花为末,搽牙根上,良久,去其痰涎,疼止。 ⑾治乳岩、乳痈:旋复花二钱,蒲公英一钱,甘草节八分,白芷一钱,青皮一钱。水酒为引,水煎服。(⑨方以下出《滇南本草》) ⑿治月蚀耳疮:旋复花烧研。羊脂和涂之。(《濒湖集简方》) 辛夷花 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辛微苦。 入肺、胃经。 ①《纲目》: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本草新编》:入肺、胆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④《本草撮要》:入足厥阴经。 祛风,通窍。治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齿痛。 ①《本经》: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酐。 ②《别录》: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几几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 ③《药性论》:能治面生酐。面脂用,主光华。 ④《日华子本草》:通关脉,明目。治头痛,憎寒、体噤、瘙痒。 ⑤《滇南本草》:治脑漏鼻渊,祛风,新瓦焙为末。治面寒痛,胃气痛,热洒服。 ⑥《纲目》: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并用研末,入麝香少许,葱白蘸入数次。 ⑦《玉楸药解》:泄肺降逆,利气破壅。 ⑧《江西中药》:外用能促进子宫收缩,具催生作用。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塞鼻或水浸蒸馏滴鼻。 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芎藭为之使。恶五石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黄环。 ②《本草经巯》:凡气虚人忌,头脑痛属血虚火炽者忌,齿痛属胃火者忌。 ③《本草汇言》:气虚之人,虽偶感风寒,致诸窍不通者,不宜用。 ①治鼻渊:辛夷半两,苍耳子二钱半,香白芷一两,薄荷叶半钱。上并晒干,为细末。每服二钱,用葱、茶清食后调服。(《济生方》苍耳散) ②治鼻炎、鼻窦炎:㈠辛夷三钱,鸡蛋三个。同煮,吃蛋饮汤。(《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㈡辛夷四份,鹅不食草一份。用水浸泡4~8小时后蒸馏,取芳香水,滴鼻。(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③治鼻漏,鼻孔中长出一块:辛夷(去毛)、桑白皮(蜜炙)各四两,栀子一两,枳实、桔梗、白芷各二两。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淡萝卜汤调服。(《疡医大全》) ④治鼻内窒塞不通,不得喘息:辛夷、芎藭各-两,细辛(去苗)七钱半,木通半两。上为细末。每用少许,绵裹塞鼻中,湿则易之。五,七日瘥。(《证治准绳》芎藭散) ⑤治鼻塞不知香味:皂角、辛夷、石菖蒲等分。为末。绵裹塞鼻中。(《梅氏验方新编》) ⑥治鼻内作胀或生疮(此系酒毒者多):辛夷一两,川黄连五钱,连翘二两。俱微炒,研为末。每饭后服三钱,白汤下。(《缪氏方选》) ⑦治齿牙作痛,或肿或牙龈浮烂:辛夷一两,蛇床子二两,青盐五钱。共为末掺之。(《本草汇言》) ⑧治头面肿痒如虫行(此属风痰):辛夷一两,白附子、半夏、天花粉、白芷、僵蚕、玄参、赤芍各五钱,薄荷八钱。分作十剂服。(《古今医准》) ⑨治头眩昏冒欲呕(此属寒痰):辛夷一两,制半夏、胆星、天麻、干姜、川芎各八钱。为末,水泛为丸。每晚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野菊花 甘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无毒。 ③《天宝单方图》:白菊:味辛,平,无毒。 ④《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入肺、肝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肾四经。 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②《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⑤《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养目血。 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内服:煎汤,1.5~3钱;泡茶或入丸、散。 ①《本草经集注》: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②《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①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单方》) ②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③治风眩:甘菊花暴干。作末,以米馈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斤半捣罗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匀,取肥地黄十五斤,切,捣研,绞取汁八、九斗许,将前药末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二斤,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热水下。(《圣济总录》夜光丸) ⑥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黄丸) ⑦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 ⑩治膝风:陈艾、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月季花 甘,温. ①《纲目》:甘,温,无毒。 ②《闽东本草):性平,味淡,无毒。 入肝经。 ①《陕西中药志》:入肝经。 ②《闽东本草》:入肝、肾二经。 活血调经,消肿解毒。治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跌打损伤,血瘀肿痛,痈疽肿毒。 ①《纲目》:活血消肿,敷毒。 ②《分类草药性》:止血。治红崩、白带。 ③《现代实用中药》:活血调经。治月经困难,月经期拘挛性腹痛.外用捣敷肿毒,能消肿止痛。 ④《泉州本草》:通经活血化瘀,清肠胃湿热,泻肺火,止咳,止血止痛,消痈毒。治肺虚咳嗽咯血,痢疾,瘰疬溃烂,痈疽肿毒,妇女月经不调。 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①治月经不调:鲜月季花每次五至七钱,开水泡服,连服数次。(《泉州本草》) ②治肺虚咳嗽咯血:月季花合冰糖炖服。(《泉州本草》) ③治筋骨疼痛,脚膝肿痛,跌打损伤:月季花瓣干研末,每服一钱,酒冲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产后阴挺:月季花一两炖红酒服。(《闽东本草》) 《*辞典》 凌霄花 酸,寒。 ①《本经》:酸,微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雷公、歧伯:辛。扁鹊:苦咸。黄帝:甘,无毒。 ③《履巉岩本草》:味辛,有毒。 ④《本草备要》:甘酸而寒。 入肝经。 ①《纲目》:手、足厥阴经,行血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肝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肾经。 凉血去瘀。治血滞经闭,症瘕,血热风痒,酒齄鼻。 ①《本经》:主妇人产乳余疾,崩中,症瘕,血闭,寒热羸瘦。 ②《药性论》:主热风,风痫,大小便不利,肠中结实,止产后崩血不定,淋沥。 ③《日华子本草》:治酒齄,热毒风,刺风,妇人血膈,游风,崩中,带下。 ④《履巉岩本草》:降诸草毒。 ⑤《医林纂要》:缓肝风,泻肝热。治肝风巅顶痛。 ⑥《天宝本草》:行血通经:治跌打损伤,痰火脚气。 内服:煎汤,1~2钱;或为散。外用:研末调涂。 气血虚弱及孕妇忌服。 ①《药性论》:畏卤咸。 ②《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本草经疏》:长于破血消瘀,凡妇人血气虚者,一概勿施,治前断不宜用。 ①治妇人、室女月候不通,脐腹疞痛,一切血疾:紫葳二两,当归、茂(蓬莪术)各一两。上为细末。空心冷酒调下二镇,如行十里许,更用热酒调一服。(《鸡峰普济方》紫葳散) ②治女经不行:凌霄花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酒下。(《徐氏胎产方》) ③治崩中漏下血:凌霄花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广利方》) ④治通身痒:凌霄花为末,酒调,卜钱。(《医学正传》) ⑤治皮肤湿癣:凌霄花、羊蹄根各等量,酌加桔矾,研末搽患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⑥治肺有风热,鼻生瘙疱:凌霄花半两(取末),硫黄一两(别研),腻粉一钱,胡桃四枚(去壳)。先将前三味和匀,后入胡桃肉,同研如膏子,用生绢蘸药频频揩之。(《杨氏家藏方》紫葳散) ⑦治酒齄鼻:㈠凌霄花、山栀子。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调下,日进二服。(《百一选方》)㈡以凌霄花研末,和密陀僧末,调涂。(《岭南采药录》) ⑧治痫疾:凌霄花,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空心服。(《传信适用方》) ⑨治大便后下血:凌霄花,浸酒饮服。(《浙江民间草药》) ⑩治误食草药毒者:每用凌霄花同黑豆一处蒸热,拣去花,只服豆三、五粒。(《履巉岩本草》) 密蒙花 甘,凉。 《开宝本草》:味甘,平微寒,无毒。 王好古:入肝经。 祛风,凉血,润肝,明目。治目赤肿痛,多泪羞明,青盲翳障,风弦烂眼。 清肝明目:本品为眼科专用药,用于血虚肝热之眼病,常配枸杞子、菟丝子。治肝经实热之眼病则常配青葙子、菊花等。 ①《开宝本草》:主青盲肤翳,赤涩多眵泪,消目中赤脉,小儿麸豆及疳气攻眼。 ②刘完素:治羞明怕日。 ③王好古:润肝燥。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①治风气攻注,两眼昏暗,眵泪羞明,睑生风粟,隐涩难开,或痒或痛,渐生翳膜,视物不明,及久患偏头痛,牵引两眼,渐觉细小,昏涩隐痛,并暴赤肿痛,并皆疗之:密蒙花(净)、石决明(用盐同东流水煮一伏时漉出研粉)、木贼、杜蒺藜(炒去尖)、羌活(去芦)、菊花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食后,日二服。(《局方》密蒙花散) ②治眼障翳:密蒙花、黄柏根(洗锉)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后。临卧熟水下,或煎饧汤下。(《圣济总录》密蒙花丸) ③治眼羞明,肝胆虚损,瞳人不清:密蒙花、羌活、菊花、蔓荆子、青葙子、木贼、石决明、蒺藜、枸杞子。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食后清茶送下。(《银海精微》密蒙花散) ①《本草经疏》:密蒙花,观《本经》所主,无非肝虚有热所致,盖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血虚,则为青盲肤翳,肝热甚,则为赤肿,眵泪赤脉,及小儿豆疮余毒,疳气攻眼。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 ②《本草求真》:密蒙花,味薄于气,佐以养血之药,更有力焉。 素馨花 微苦;性平 肝经 舒肝解郁;行气止痛。主肝郁气滞所致的胁肋脘腹作痛;下痢腹痛 内服,煎汤,5-10g;或代茶饮。 1.《岭南采药录》:解心气郁痛,止下痢腹痛。 2.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肝炎、肝硬化的肝区病,胸肋不舒,心胃气痛,下痢腹痛。 《中华本草》 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erbingzx.com/habyw/12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可入药的多肉品种盘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