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最好 http://m.39.net/pf/bdfyy/

哈尔滨南岗大直街

南岗区被誉为哈市的龙头之地,南岗城区约在年逐渐形成,曾称秦家岗,属松花江南岸一级台地,地处哈尔滨市所辖城区地势的最高点,海拔为.2-.2米,故以自然地理特征而得名“南岗”。

清嘉庆十九年(4年),随着“京旗移垦”和清政府封禁政策的解除,在南岗地区散见满、汉农民移居此地,最早形成的村落有秦家岗(现哈尔滨火车站一带)、马家沟(现马家沟地区)、尤家窝棚(现跃进乡红旗村)、白家窝棚(现延兴村)、张老道屯(现永久村)、永发屯(现王岗镇红星村)、杨马架子(现永丰村)、哈达屯(现哈达村)、新发屯(现新发小区一带)、王家店(现新春街道办事处王家店村)、拉林屯(现拉林村)。嘉庆二十年(5年),吉林将军富俊调盛京(现沈阳)一带移民旗丁人于双城创建40屯,称“陈营子”,后于嘉庆二十五年(年)又建80屯,称“新营子”。今红旗满族乡所辖正红旗头屯(现曙光村)、二屯(现旭光村)、三屯(现五一村)、四屯(现明星村)、五屯(现长征村)和镶红旗头屯(现东升村)、五屯(现红旗村)均属“新营子”。这些满汉村落先后归属于吉林将军、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和双城府协领衙门管辖。

清光绪二十二年(年),俄国威逼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攫取了在中国黑龙江、吉林两省境内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在以哈尔滨市为中心,东起绥芬河,西至满洲里,南达长春的铁路沿线,设立各种行政机构进行殖民统治,南岗地区沦为中东铁路附属地势力范围。

中东铁路局(现哈尔滨铁路局)

光绪二十九年(年)七月,中东铁路建成后,哈尔滨被辟为商埠,在中东铁路局的操纵下,非法成立“城市公共事业特别委员会”和哈尔滨市自治公议会,将新市街(以大直街、火车站为中心)4.平方公里划为市区,归自治公议会管辖。此期间,跃进乡、新春乡及王岗镇地域为中东铁路附属地。清光绪三十年(年)十月,中东铁路局发布第号令,将哈尔滨划为新市街、新埠头、旧埠头和老哈尔滨4个区,南岗区归属新市街警察署。这时,已基本形成了以新市街为主体的南岗城区区域。

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年,北京政府在哈尔滨设立中东铁路督办公署。年,派兵进驻中东铁路沿线,解除俄国军警武装。9月,收回中东铁路司法权。10月,开始收回中东铁路附属地,并将其改为东省特别区。l2月,成立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哈尔滨市成立警察署,下设警察分署。新市街为第三分署,马家沟为第四分署,西大桥以西为第五分署。这期间并未建立区级政权,实行“警政合一”制,由警察署管辖境内行政及治安事宜。一l年,适逢军阀割据,哈尔滨被分为四部分,分别隶属辽、吉、黑三省军阀和哈尔滨特别市。南岗地区仍归属哈尔滨特别市管辖。

哈尔滨伪满警察署

年2月7日,日本侵略军侵入哈尔滨市,南岗区沦为日本殖民地,仍沿用民国时期警察机构统治人民。年12月,伪满洲国公布《保甲法》,规定一个警察区域为一保,保不设甲。l年7月,哈尔滨市公署公布市区条例,废除“保甲制”,实行区制,南岗地区设南岗、马家两个区事务所。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联红军对哈尔滨实行军管。年1月,国民党政府接管哈尔滨市期间,仍沿用伪满区制。

伪满警察出动警设障

年“四?二八”哈尔滨解放。国民党接收大员撤退后,社会情况相当复杂,敌伪残余、匪特、军警潜伏,时局动荡。5月末,东北民主联军从四平、长春撤退,哈尔滨市亦作出党政机关撤退的准备,加之支援解放战争的任务异常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哈尔滨市政府对原有区制既未宣布作废,也未予以承认,在基层仍沿用旧区制。6月末,前方情况开始稳定。10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改组旧的区政府,成立南岗和马家区政府。

年9月15日,根据《哈尔滨市区街组织变更方案》,市委决定南岗、马家两区区委合并,两区合并后,改称南岗区公所。

年10月25日,市政府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内务部对大城市区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的要求,决定南岗区公所改称南岗区人民政府。

圣·尼古拉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是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俗称喇嘛台,亦称中央寺。原坐落在南岗博物馆广场中央。年10月13日奠基,年12月18日落成;年始称圣·尼古拉教堂,年成为俄国东正教哈尔滨独立教区大主教所在地。

?圣·尼古拉教堂是哈尔滨最负盛名的东正教堂之一,教堂的设计方案,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完成,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圣·尼古拉”。教堂于年10月13日举行奠基仪式,年春动工,当年12月竣工。

圣.尼古拉教堂

圣·尼古拉教堂由东正教教会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设计,由工程师雷特维夫主持修建,其正门上部的圣母像及教堂内部壁画由俄国画家古尔希奇文克所作,而教堂内部的圣物、圣像及大钟则是从莫斯科运来的,可见俄国人对教堂的重视程度。

"年8月23日是个秋阳浮躁的日子。"年8月毕业到哈尔滨工作的徐景璋在他的《怀念喇嘛台》中这样描述:我意识到它再也不会走进我们的画纸了,便坐在国际旅行社门前的道牙子上看红卫兵拆教堂,也算送它上路吧!

喇嘛台虽是一座木结构建筑,但是构致严谨,十分坚固。尽管红卫兵爬上了屋顶和那几个"洋葱头",也只能摇旗呐喊,折腾了好长时间也没能将十字架拆掉。喇嘛台周围人越聚越多,大多是围观群众,将南来北往的有轨电车全阻住了。红卫兵有些着急了,有人喊"用火烧",也有人叫"用坦克撞",秩序乱成了一锅粥。正在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开来一辆消防车,停靠在教堂东面,云梯支起来了,有人用钢缆将十字架缚在云梯上,又折腾了一阵子终于将十字架掀下来。红卫兵们一阵欢呼。

天色向晚,人们逐渐散去,那教堂还没被拆除,红卫兵还得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第二天早晨,我特地到喇嘛台看看,它只剩下残墙断檩了。喇嘛台就这样消失了。随后,"东方莫斯科"也逐渐被肢解,现在只剩下残鳞败羽了。

圣·尼古拉教堂年8月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教堂的大钟被拆下后运往五大连池市凤凰山农场,直到2年,大钟才被运回哈尔滨,现存于东北烈士纪念馆。

尼古拉大钟底部直径毫米,重约公斤。于年在俄国秋明市制造,年圣·尼古拉教堂竣工后开始悬挂,该钟为尼古拉教堂目前的唯一文物。

“新哈尔滨旅馆”南岗国际饭店门前(圣·尼古拉教堂)

“新哈尔滨旅馆”南岗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始建于年5月,1年6月9日竣工。由一位酷爱音乐的俄罗斯著名建筑设计师彼-谢-斯维利多夫设计,提起这位设计师的另一个作品或许你会觉得更熟悉——霁虹桥。

哈尔滨老秋林公司

伊尔库斯克人伊·雅·秋林在年邀请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巴宾采夫和瓦西里·彼得罗维奇·巴宾采夫两兄弟加盟,创建了伊·雅·秋林公司。

年,哈尔滨开工修建中东铁路;秋林公司跟随铁路工程局来到哈尔滨,策划商业经营事宜。年5月,秋林洋行在香坊的一处街边草房内开业。年,秋林洋行又搬至秦家岗的临时砖房;所售商品多来自海参崴。

年,秋林洋行开始在(南岗)大直街兴建二层营业楼;该建筑为巴罗克风格、带有地下室及取暖、上下水等设备。年9月,今南岗秋林投入使用。当时,本地居民还在使用油灯照明;而秋林则自建电厂,使用电灯照明。

年秋林公司总部迁至哈尔滨。

十月革命后,秋林洋行股东纷纷逃离俄国,秋林公司的董事长阿·沃·卡西雅诺夫和股东,直到年初才获准离开莫斯科,辗转来到哈尔滨。卡西雅诺夫一家人和彼得罗维奇·巴宾采夫两兄弟家的继承人及家属居住在南岗阿什河街63号。他们商业总部秋林公司及其食品厂就在这栋的宅邸对面。

阿·沃·卡西雅诺夫来到哈尔滨后,秋林公司的事业得以顺利发展繁荣。但是短短三年后,74岁的阿·沃·卡西雅诺夫就病逝于哈尔滨。他的长子尼·亚·卡西雅诺夫继任为企业合伙人和管理者。尼·亚·卡西雅诺夫在岗位上工作了六年。1年,因疲劳使他决定离职让位,仅保留秋林洋行股东代表的法人身份。换了新经理人,秋林公司蓬勃向上的发展着,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传承已久的企业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

年,秋林洋行成立了秋林俱乐部,俱乐部是哈埠较早的俄侨文化娱乐活动基地。后来又发展出自己的管弦乐队,所用的铜管乐器都是在德国专门定制的。秋林公司至今仍收藏着那时的圆号、小号、钢琴和供俱乐部贵宾使用的俄式台球桌(包括球杆挂架及象牙台球)。

俱乐部设在的阿什河街65号,这是一栋折衷主义风格建筑。俱乐部主入口大门上方的浮雕,就是秋林洋行时期的徽标。秋林店徽由麦穗图案环绕的俄文缩写“чк”两个字头组成。在秋林公司的店旗、店员佩戴的胸章上、公司用信纸和产品标识上都曾使用过这个店徽。

秋林俱乐部门头上的秋林徽标浮雕

同年,苏联将中苏共管的中东铁路北段单方面出售给了日本。大批中东铁路工作的苏联人员返回苏联,其中还包括很多20年代后加入苏联国籍的原中东铁路老员工、家属和后来受雇的俄侨人士。秋林公司失去了它的主要顾客群。加上日本占领哈尔滨后大量倾销日货,经济紧缩,秋林公司举步维艰。

1年,因秋林洋行无力偿还贷款,英国汇丰银行接收了它的经营权。交接后的六名股东后代继承者同他们父辈一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历史研究学家们认为他们回到了苏联,回到了他们故乡。如果在1年前后回到苏联,那么他们的厄运昭然了。

在《哈尔滨档案》一书中,作者玛拉?穆斯塔芬追寻了,从哈尔滨和中国东北回到苏联的人们在斯大林大清洗运动时遭遇的悲惨命运。1年9月,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首脑叶若夫签发了号行动命令。其中特别涉及了所谓的“哈尔滨人”,这一称谓专指所有中东铁路雇员和从中国东北地区回来的人。指控他们绝大多数是日本间谍,所有的“哈尔滨人”都成为逮捕对象。被列为的逮捕范围里也包含哈尔滨各种企业的业主和合伙人,其中被点名的重点就是秋林公司。那个时期,“从中国东北回到苏联的人中有人被逮捕,其中被枪决,未被枪决的无一例外被监禁在劳改营和监狱里。”(详见《哈尔滨档案》一书第至页)

民国初年,南岗分为四个区域,新市街(以现哈站为中心,东至烟厂、西到西大桥)、老哈尔滨(现省政府一带,老哈尔滨当年指香坊)、兵团村(现西大桥至老动物园一带)、马家沟4个区域。

现在的“汉字片”,就是汉广街,汉兴街,汉阳街什么的,因为原来这边叫做懒汉屯,为什么叫做懒汉屯呢,因为这边原来是中国人和侨民的混居区域,中国人靠种地为生,东欧侨民养奶牛,养奶牛就需要收中国人割完的玉米杆子什么的喂牛,一到冬天中国人咱们就“猫冬”了,就不种地了,他们没东西喂奶牛,所以就说中国人懒,就有了懒汉屯一说,现在去那边问问老人,还有人知道懒汉屯的说法!笔者小时候就住在这边,那时候和兴路最高大的建筑,是师大的外语系楼和教育学院,现在可是大变了模样。小时候听说靠近动物园大墙那边,又叫做”松萝堡“具体的地名来源讲不清楚。只听老人说现在东北林大和哈师大50年代建校之前都是俄国侨民的墓地。

牛房屯,就在现在大皇宫对面,和兴十一道街康宁路合围地区。80多年前,有一个从山东梁山来的牛姓人家,在此定居而得名,这户牛家又以放牛为生,人称他家那座房子为“打牛房子”(这个名字在哈尔滨有好多处,之后的文章里还会出现,但都没有这个有名气)。后来山东老乡见他家能吃上饭,日子过的还可以,都从山东家赶来投奔,后来投亲靠友奔老乡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姓氏的山东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慢慢形成了这个屯子。大家都说山东话,有山东人的风俗,山东人的习惯,山东人的传统,如果是东北人去了,他们会说你是“臭靡子”,当然现在不是了,现在都是原电表厂的老工人,都是嘎嘎的东北人儿。(这段是当年我报纸上看到的,又添油加醋写的)。记得小时候哈尔滨还有很多说山东话的老人,现在不多见了。笔者老家不是山东的,估计放到当年他们得叫我“小沙曼臭糜子”,糜子就是大黄米,满族人喜食黏食,用糜子与红芸豆同煮,米熟之时取上面一层米油储藏起来,后拌之以猪板油,白糖,猪油白糖受热化开浸入大黄米之中,这就是传说中“臭糜子的吃法,据说这个吃法在困难年代,是十分奢侈。

沙曼屯,这个我详细说说哈(我就这一片儿的),日俄战争知道吧?就是日本天皇和俄国沙皇打起来了。天皇由海上打来,沙皇从“中东铁路”杀出,哈尔滨算是遭殃了,既是沙皇的前进基地,又是俄军的中转站。中东铁路局在铁路附属地,划地儿埋死人,盖医院救伤员,甚至成立了一个香坊造棺木厂。顶要紧的是,给援军找窝安营扎寨。思来想去,相中了萨满屯(清滨公园那边后来消失了)东面,紧临懒汉屯、八家子(一匡街、六合街、木兰街一带)的一片地(南岗区西大桥以西松明街、元和街、元士街一带),盖起一大片地窨子房,装豆包似的把莫斯科兵团几千名炮灰装了进去。

懒汉屯在木兰街上,曾经存在着一个老教堂,它叫做主易圣容教堂,建成于年8月。该教堂为砖木结构,规模不大。教堂住持是大司祭科切尔金。由于俄侨的陆续离开,它于年关闭,后拆除,现为住宅楼。

懒汉屯、八家子、萨满屯人,把这片营房称为莫斯科兵营。日俄战争结束,莫斯科兵营兵去营空。再后来,附近的中国老百姓就搬进这些兵营里住了。哈尔滨成为开放商埠以后,沙俄侨民涌入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想起被中国老百姓占居了的“兵营”,便派人去驱赶他们把这片住宅区叫做“沙曼格拉道克(俄语,草坯房小集镇)”。就这样,土洋结合,就成了沙曼屯。当时沙曼屯有个市场,以卖盆栽鲜花、花盆、园艺工具为主,远近闻名!

关于沙曼屯的另一个传说,是说沙曼屯与萨满屯同源,传说打牛坊子那边有个土财主的儿子病了,找了好多人看病都治不好,于是就“过大直街,去对面的萨满屯”找当地“跳大神的”萨满给瞧病,可能是孩子病也快好了,萨满跳了一次就把孩子给治好了,财主很是满意就盛赞其为神人,就有了萨满屯的称号,不过据我了解,萨满屯与沙曼屯并非一地,萨满屯大概位于现在的清滨公园一带,比沙曼屯的范围要小很多。

最早叫做“落马湖”,原来全是平房,后面是马家沟,环境那是相当恶劣,它是由新发、鼎新、三姓这三个自然屯组成,解放前此处居民多为无稳定工作,文化程度地素质较差的人,又好以姓氏分帮派结交,因此附近居民以梁山“落马湖”蔑称之。又有人以歌谣戏谑之:“屋顶比人矮、进屋往下踩、无雨地冒水、白日电灯开、老人关节疼、小孩一身灾”解放后一直到80年代后期改造成的新发小区!

鼎新屯,最早居住在这的,是30多户山东费县人,由于他们租种的耕地,离住处很远,所以每天早晨都要很早出发,顶着星星走,晚上回家又是顶着星星而归,很是辛苦,所以旧称:顶星屯,民国年间改称为鼎新屯!

白家堡的得名不是因为最早这里住有白姓人家,而是最早这里是满洲镶白旗的人住在这里。

极乐寺,它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据说,当时南岗被人们看作是卧伏在松花江畔的一条巨龙,俄国人却在大直街上相继修建起尼古拉教堂(俗称"喇嘛台")、圣母教堂(医大一院门诊对面那个)和俄侨公墓教堂(现文化公园里),这三点一线的布局被视为对这条巨龙的断腰镇首。哈尔滨市人对此颇为不满,农工商各界人士纷纷谋划,拟筹款修建一座佛教寺庙以护"龙脉",于是由中东路护路军司令兼东省特别区长官朱庆澜就带头,并请来名僧倓虚和尚主持修庙。年夏秋之交破土动工,翌年建成。因开坛第一讲是阿弥陀经,又因倡议发起人信奉净土,故定庙名为“极乐寺”。现在烟厂那有一个黑龙抬头的雕像,讲的就是这条龙脉!

哈尔滨极乐寺内景

文革时期红卫兵批斗极乐寺僧人

慈心院,年建于马家沟营部街,该院附设有圣母悲哀教堂、尼古拉二世和塞尔维亚亚历山大大公纪念教堂。年哈尔滨教区归属莫斯科正教会后,这里遂成为教务委员会所在地(现无存)

民国时期的哈尔滨符拉基米尔女子修道院

哈尔滨符拉基米尔女子修道院,由女子修道院院长鲁菲娜创办的,起初设于民宅内,年8月(一说为年7月11日)选择邮政街址建院。该院有教堂一座,是从霍尔瓦特中学迁入的;还有一所以基辅大公伊戈尔一世夫人奥尔加名字命名的孤儿院,共收养教育多名女孩。修道院修女最多时达40人,修女要进行严格的修业,每早5时30分进教堂祈祷,还负担着烤面包、裁缝、刺绣、圣画等各种劳动。年,经上海主教约翰同意,在上海开设哈尔滨女修道院上海分院。年女修道院关闭,前后存在32年。

早期的邮政街还很空旷,处处是绿荫

喀山圣男子修道院,年建,坐落在南岗区马家沟十字街,该街因此而得名,曾被命名为“一级修道院”,现已拆除。

神学家彼扬斯卡娅教堂,坐落在王兆屯懒汉街,年建设,年迁斯拉夫屯(现发电厂一带)文景街(现无存)

司坦尼斯拉夫斯基天主堂,耶稣圣心主教堂

6年,波兰教徒集资在哈尔滨南岗东大直街建造司坦尼斯拉夫斯基天主堂,耶稣圣心主教堂,据说当时就有教徒0人,是一座波兰侨民建造的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文化大革命开始,教堂被某中学占用改建。4年,在此重建了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塔尖高51.6米。新建的教堂虽然富丽堂皇,但总觉得它缺少历史沧桑感,没有建筑厚重感。现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号。

年的老教堂与年的圣母教堂(天主教堂)

圣母教堂(天主教堂),始建于年,这是一座俄罗斯巴洛克式教堂建筑的经典之作,教堂内有画家萨得罗基尼的圣画和圣母像。至今,这里依然有许多俄罗斯人旧地重游,成为哈尔滨别具一格的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erbingzx.com/habwh/12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