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哈尔滨的你,还记得这幢飘出过京鲁菜
记 忆 中华巴洛克风格老建筑 说到哈尔滨,有一个区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它就是——老道外。在这里,有一条具有百余年历史的靖宇街,坐落着多幢有故事的中华巴洛克风格老建筑。 其中,今位于靖宇街号(年改号前为靖宇街号)的一幢端庄古朴的三层楼已有百岁,天井四合院格局,老字号“厚德福”、“德庆益”等都曾在这里经营。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靖宇街号建筑王杰提供 近日,记者走访了哈尔滨饮食文化史研究者、《哈尔滨美食地图》主编宋兴文和此楼的老住户王杰,听他们讲述了这幢楼的历史和背后故事。 哈尔滨厚德福饭庄: 民国时期有钱人家选择举办喜、寿宴之所 年出生就生活在这幢楼里的王杰向记者介绍,他和父母都是老住户了,父亲是年被从河北招工来到哈尔滨的,大约上世纪50年代初期搬到了此楼居住。 因为之前有两位河南人分别在此经营饭店和药店,多数店员都是河南人,所以这里居住着很多河南老乡。 这幢楼建成于年,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其原有巴洛克特色的柔美曲线下的小窗、棱角分明的壁龛已不复存在,期待它能在修缮后重展风姿。“然而,无论此楼如何‘苍老’,我仍想将它的历史变迁和背后轶事讲给后人听。” “当年一位姓陈的河南人在此楼开办了‘厚德福’分店。据传,这位姓陈的河南人曾是北京同仁堂的一名高级家厨,烹饪技艺高超,他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此人很有经商头脑,后来,便离开‘同仁堂’,在北京开办了厚德福饭庄。 随着不断发展壮大,‘厚德福’在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都有分号,在东北三省也有多家分号。”王杰告诉记者,据在“厚德福”用过餐的老哈人讲,店里的菜品特别有品位和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厚德福”就别有创意地在室内挖了地窖,里面埋上冰,用来储存海鲜、肉类等,以保证菜品的新鲜美味。 年12月26日《国际协报》上的“厚德福”广告宋兴文提供 作为哈尔滨饮食文化史研究者、《哈尔滨美食地图》主编,宋兴文根据掌握的关于哈尔滨“厚德福”的史料向记者做了更详实的介绍。 他说,哈尔滨厚德福饭庄是北京厚德福饭庄(创建于年,由河南人陈连堂主办)的分号,年开业,第一任经理是陈连堂和李怀甫,资金哈洋元(现大洋元),为陈连堂独资。该店主营河南菜和京鲁菜,河南菜名菜有糖醋溜瓦块鱼焙面、铁锅蛋等;京鲁菜名菜有扒熊掌、扒鹿筋、葱烧海参、焖炉烤鸭等。 “厚德福”的熊掌和鹿筋最为著名,当时哈埠各大饭店中,只有“厚德福”经常卖熊掌和鹿筋,据说每天能卖一二十个熊掌。其传统宴席也以“熊掌燕翅全席”闻名遐迩。 陈连堂宋兴文提供 哈尔滨非常有特色的名菜“油炸冰棍”也是名厨郑义林在“厚德福”上灶时创制的。 对此,还有一段有趣的轶事:“一天上午,早早来了位客人,客人问伙计有什么吃的?伙计答,本店四个幌,您点什么菜都能做。客人不信邪地指着房檐上挂着的冰溜子说‘就来油炸这个吧’。 伙计马上通报后厨,正在上灶的郑义林想了想说,让他等着,没一会儿,一盘‘油炸冰溜子’就上了桌,客人尝后,称赞外嫩里脆,味道不凡。”后来,郑义林把此菜变成了“油炸冰棍”。 “厚德福”的印章宋兴文提供 民国时期,“厚德福”是哈尔滨著名的大饭店,很多有钱人家都选择在此举办喜宴、寿宴等酒席。服务对象多为官、商、绅士、名流,营业兴旺,盈利甚多。 年后,由于社会和市场变化,高级饭店经营困难,于是,该店于年8月停业。 年6月17日“厚德福”的发票宋兴文提供 “德庆益大药房”分号: 前店后厂公私合营时并入“世一堂” 王杰说,他听老辈人讲,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此楼临街大门左侧一面开了一家前店后厂经营形式的店铺——“德庆益大药房”分号。 据传,是由一位从北京来的河南人房淑清开办的,“德庆益”分号虽不及“同仁堂”、“世一堂”有名,但在医药界也有一定名气。 在哈尔滨靖宇街开办的这家店,临街铺面为药品销售,后院2楼为制药加工、3楼为药房仓库及伙计们的宿舍。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公私合营时,“德庆益”分号并入世一堂药房,店里的伙计也全部并入“世一堂”管理。 宋兴文介绍,年《哈尔滨特别市道外商工名录》中记载:“德庆益,正阳六道街9号,经理白瑞呈,店员34人。”应该就是这幢楼的位置。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杰和院里的半大孩子们一起玩耍时,还在此楼顶层的天棚隔层里发现了一些军服、刀、枪和几箱零散的“德庆益”生产的小玻璃瓶装的药品,那时候居民家里都不富裕,大家有个头疼脑热的,就按药瓶上的说明服下,结果还挺有效。 医院: 最初开在这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搬至现址 王杰告诉记者,他听老辈人说,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此楼一楼均为哈尔滨纯化卫生院所用,医院的前身,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搬迁至现在的靖宇街号,医院一位老工人的证实,很多年龄在七八十岁的老道外人也这样说。 医院的医护人员,因为他们都比较年轻,医院之前的这段历史,到医院工作时已经在现址了。 当时,此楼靠靖宇街和南六道街两面的二楼、三楼为居民住宅,院里面的二楼则是哈尔滨衬衣厂所在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哈尔滨衬衣厂也搬离了此地。 哈尔滨衬衫厂: 大院居民都跟着工厂播放的音乐做广播体操 “当时大院里的邻居们都特别和谐、团结,每到月底,孩子多的家庭粮食就吃光了,便会向邻居借上两碗米面,等到有了粮食再多加点儿还回去。到了饭口,孩子们也总是拿着窝头、咸菜,端着大碗的炖白菜土豆等在走廊、院子里一起热闹地吃饭。” 王杰感慨地说,“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大约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哈尔滨衬衫厂招了很多青年工人,每天都定点播放音乐做广播体操。由于那时很少能听到音乐,所以每到此时,楼上楼下的邻居们就自发地出来,跟着音乐一起做广播体操,场面既和谐又热闹。” 年,随着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改造的不断推进,30多户老居民陆续搬离了这幢留下了他们无数美好回忆的百年老建筑…… 采访结束时,王杰由衷地说:“虽然曾经在此经营的老字号已不复存在,但作为冰城的百年老建筑,这幢楼见证了哈尔滨的沧桑巨变,凝聚着一段段邻里故事……让我们伴随着历史的变迁,仔细回味这些令人温暖的一幕幕,感受一幢楼乃至整座城的独特魅力,为后辈留下珍贵的城市印记。” 龙头新闻记者李琳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商务合作:— □审核:王轶男□责编:王德斌 帮忙点亮小花花!↓↓ 生活报记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erbingzx.com/hably/10465.html
- 上一篇文章: 呼伦贝尔市新增1例确诊病例,由黑龙江省哈
- 下一篇文章: 哈尔滨美食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