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纵横性灵独抒●魏哲李岚清同志观看魏哲书法展

魏哲,笔名老铁,别署铁马研斋,荷砚斋。

  祖籍辽宁盖县,年生于哈尔滨市。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委员,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

  国家一级美术师。

  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主办的国家级展览评委。

  其书法作品入选大型国家级展览数十次,获第六届全国

书法篆刻展全国奖、首届全国扇面书法展一等奖。

  年被辽宁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优秀专家。

  年被《青少年书法报》评为最佳中青年书法家。

  年被中国书协评为德艺双馨书法家。

  年应邀参加广东美术馆守望与前瞻十二人书法展。

  年应邀参加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56人提名展。

  年、年应邀参加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书法邀请展。

  书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宁波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省级博物馆收藏。

  出版有《五体书法临摹示范草书张瑞图》、《当代书法名家魏哲》、《魏哲速写集》、《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集·魏哲卷》。

  魏哲的书法艺术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他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传统的,从传统中汲取精髓。他主攻行草书,浸淫于唐宋法度和魏晋风范,后突破清雅之风,醉心张瑞图的奇峭、徐渭的恣肆、吴昌硕的深厚等,逐渐形成自己的强劲、高古、奇谲的个人风格。观魏哲作品,用笔中、侧、偏、散并济,变化多端,结字寓稳于险,章法对比强烈而又自然天成,墨法荣枯有致,富有画意。

于记者这个职业而言,采访名人并非难事。但对于将要面对的访谈人物――市书协主席魏哲老师,这位全国声名显赫的书法大家而言,作为外行人的记者心里不免多些忐忑。好在对魏哲不以成就而自傲、不以大家而自居的谦和口碑早有所耳闻,又恰其有与记者曾经同为兴城古城内北街道居民的经历,让本期的名人专访欣然而顺畅。8月30日,在锦州凌河区白日南里18-97号文宝斋,记者与魏哲老师如约而谈。在那间挂满彰显大家风范的书画作品雅室内,记者跟随魏哲老师走进他的艺术世界。

唐诗二首

 “老铁”被人注目

  魏哲祖籍辽宁盖县,年5月生于哈尔滨市。幼年随父母来到兴城,在兴城读书、下乡、升学、工作、成名。

  拿起毛笔写字,起于魏哲的童年时期。魏哲说,孩子时代,出于天性喜欢画画。真正拿毛笔写字是从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因为有写字课,临柳公权《玄秘塔》,老师一句无意的表扬,成为他练习毛笔字的动力。

  拿起了毛笔,魏哲就再也没放下。初中一年级,魏哲偶然接触到宣纸本珂罗版的《小字麻姑仙坛记》,开始写小字,然后,又写了《大字麻姑仙坛记》。当时学校的老师把家里收藏一些书画字帖借给他,他如获至宝。年,锦州市总工会组织书法篆刻展览,正在读师范的魏哲送了一件草书四尺条幅,写的是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书法展览,也是真正把写字当作书法艺术的开始。这一次参赛,他认识了杨仁恺先生。后来在一次东三省的书法联展中,魏哲把作品寄过去,评委杨仁恺肯定了他的草书。于是,魏哲信心大增。那一年,是年夏秋之交。

  魏哲受到了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的赏识。杨老见多识广,谙熟书史,他鼓励魏哲向二王学习,完备古法。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书法的标志性人物,二王的书法既有严备的法度,又有超逸的神韵,书界的人现在对古法的认识加深了,每每说二王的法度就是书法中的“王法”。在对羲献父子、孙过庭一派备极形神、挥洒如意之后,魏哲又博涉诸家,不拘一格,势渐开张。到90年代初,魏哲以徐渭为突破口,追求开阖动荡的抒发,揭起了明清书风的大旗。当时,全国书坛正沉酣于对魏晋的学习,醉心于古典的秀雅隽妙,作品多是小字小幅,魏哲疾走先行,其夸张动荡的书风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以魏哲为先锋的明清书风很快就在全国流行开来。明清书风的流行,开阔了人们的艺术视野,拓宽了书法创作的道路。之后的魏哲书法以承继、蜕变明人为主,间取其他,以收敛、以放纵、以完善,参取二王、苏轼、米芾、董其昌、张瑞图、傅山、吴昌硕、潘天寿、徐生翁,其中的遒媚错落、跌宕峭折形成了他完善的个人风格。

  年,“文革”后落实政策,魏哲的书画特长得到重视,“老铁”在书画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他被调到兴城县文化馆,任美术组组长,自此,魏哲开始了他真正的书画人生。年,中国书协成立,“老铁”凭借出色的书画成为中国第一批书协会员,当时他也是辽西进入中国书协的第一人。

  年,魏哲调回锦州,担任锦州市第一届书协主席兼秘书长。年,葫芦岛(原锦西)建市,“老铁”担任葫芦岛市文联第一任书协主席。

北西东南

  秋菊

书与画是统一的

  魏哲从艺,学画甚早,书法是后续之事。

  魏哲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之一,他曾一路赤脚忍着连绵阴雨并饥饿,以一星期的时间艰难步行逃生到兴城,对于个人生命历程来说,大地震逃生经历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迹。这次传统宿命论里所说的磨难性还生与人生体验,成为魏哲今后进行艺术创作时必然的诗性觉知。就在那时,他速写了唐山大地震时自己所住“三八旅馆”的历史性图片,还有先后速写的《辽宁省府旧址》(年)、《唐山小电影院门前》(年)等。其后,他发表的《唐山大地震》速写系列深深地震撼了经历了那次天灾的所有人的心灵。所以,有人说魏哲更是一位出道甚早的画家。

  魏哲擅画。速写本常年带在身边,有了题材有了感觉便掏出来画两笔,是魏哲对人生世事的一种记录,也是一种体会,所以人物、山水、花鸟在他的速写笔下都有一种畅意的表达。魏哲的画与他的书法如出一辙,从画中能体会到他对于书法的理解,也能感觉到书画在他笔下的一致性,这不仅是他的画体现出的一种书写性,而更为重要的是技法与理念都是一贯的。

  在当代书家中,书画兼擅者不乏其人,而在艺术格式中以狂放与温雅看似对立的情境处理者中并不多见,“老铁”名符其实。魏哲的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兼擅。江苏诗人书法家叶鹏飞先生评价魏哲之画:“奇肆含清雅,闲寂蕴情趣。”魏哲在出版的由杨仁恺先生所题书名的《魏哲速写集》扉页上写道:“收集素材,记录形象,是通常对速写的理解。我画速写除这‘通常’之外,更是为了草书创作。草书,尤其是狂草,‘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是心手合一,稳、准、快的集中体现。而速写,恰恰练的就是这种功力。”

  可见,魏哲找到了适合自我的表现手法与风格,畅达淋漓地展示着自己对艺术人生的追求与探索。

  兰

继承和创新同步

  每个书画家都追求创新,魏哲也不例外。

  说起继承与创新的话题,魏哲侃侃而谈。他说,创新之前应该有一定的基础,不一定说非要基础很高了再创新,实际上创新和继承是同步的,往往成螺旋形式。画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写生,书法主要靠临帖,现已被书法界普遍认可了。在临帖中学习古人的笔法、结体规律。

  作为一个书画中人,魏哲认为应该还是以继承为主,百分之七八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九是古人的,然后加一点自己的,在这一点中天生因素还占有一定比例。魏哲在章法上做了很多尝试。他说要想在展厅里使作品感染观众,不仅在笔法结体上动脑筋,还要在形式上动脑筋,观众第一眼是看整体效果,继而看看用笔、用线等等。魏哲说创新就是不断地向禁区开拓。

  高超的见识决定了成功的道路,也决定了成功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识见的超拔,造就了魏哲性灵独抒的书法艺术,而魏哲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探索,也让我们期待他创作更多、更新、更能表达自我的作品。

(文章来源:葫芦岛新闻网)

输入文字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erbingzx.com/habjy/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