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美洲地区国土面积最为庞大的国家,巴西人口在70年代就已经超过一亿大关,如今繁衍到了2亿之众。然而长期以来,巴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位于沿海地区,尤以东南沿海为中心,旧都就设在里约热内卢。

面积广达万平方公里的内陆高原地区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如何平衡全国的行政布局,促进内地的开拓和发展,这是巴西人十分关心的问题。年巴西建立联邦共和国,将迁都内地高原写入了宪法。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酝酿和辩论,权衡利弊,巴西政府终于在年做出了将首都迁到巴西利亚的决定。此后,根据“动员全国参加巴西普遍发展”的口号,面向全国征召了五万多名工人,在巴西高原大兴土木,只用三年多时间,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便已初具规模,这便是今天的巴西首都巴西利亚。

从气候上而言,巴西利亚地处热带,但由于当地海米,气候凉爽,四季如春。这里平均最高气温23℃,平均最低气温17℃,年雨量有毫米以上,大部分集中在10月至来年4月,5-9月为干燥季节。

这是一座经过精心设计、布局独特的城市,全市以半岛东部的三权广场至城西的电视广播大厦一带为核心部分,集中了政府办公楼、教堂、商店、银行和文化娱乐场所等。三权广场是按立法、司法、行政三权鼎立的涵义命名的,而广场周围也矗立有国民议会大厦、政府大厦和司法机关大厦等建筑物。其中以国民议会大厦最引人注目一一由一座圆顶的上议院大楼和一座仿若一个巨型托盘的下议院大楼构成一组建筑。

这些大厦建筑风格异,但又浑然一体,形成一个既和谐又壮美的建筑群体。与这一建筑群相毗连的大街两侧,还有政府多个部的办公大楼。其中除了外交部大楼外,全是清一色的金属结构的现代化建筑。三权广场以东的半岛尖端是总统府所在地。

从政府各部到总统府的这一带建筑群,绵延约六公里,可以看作是全城的主轴,从空中俯瞰,如一只平放着的巨型的锤。与上述建筑群相交叉,从北向西南沿着三条大街排开着一组组的住建筑群,绵延数十公里。这些建筑群皆与湖岸相平行的自然曲线而排列,被布置得象弯新月。

市内交通设计也颇具匠心,布置得相当合理。人行道与汽车道完全分开,各条汽车道按不同高度建造,所有交叉路口均用立体交叉,其中有一处甚至上下分成三层,因此,行人可以完全避开汽车,而各种汽车穿梭往来,不相干扰,既迅速又安全,交通秩序显得井井有条,没有现代大城市经常遇到的那种车辆堵塞现象。

巴西利亚没有贫民窟,因为承担贫民区这种功能的地方叫做卫星城。但是不少卫星城,根本没有充足的医疗、教育等设施,看病读书不得不去距中心城区近一些,或是发展得比较好的卫星城。

巴西利亚的兴起,给沉睡千年的巴西内陆高原带来了现代化的文明。在兴建新都的同时,政府还拨出巨额投资,修筑了通往圣保罗与里约的铁路,建设全国统一的公路网。目前,从巴西利亚通往巴西全国主要城市是高速公路干线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但遗憾的是,巴西利亚市内的公共交通仍有许多欠缺之处,没有一辆汽车真可谓是寸步难行。

60年前,巴西利亚刚竣工时,当地的居住人口寥寥无几,如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巴西利亚总人口超过万,是巴西第四大城市,带动了巴西中西部甚至是北部的发展。巴西人认为,迁都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当年美国人的开发西部热潮。

数据显示,今天的巴西利亚是人均GDP在巴西各州中位居第一,高达2.67万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年巴西利亚的GDP高达多亿美元,仅次于圣保罗与里约两大都市,位居巴西第三。这样的一个经济规模放在中国接近二线城市水准,与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当,但是人口只要哈尔滨的四分之一。

由此可见,两者的经济实力虽然相等,但是人均收入是差距却非常明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erbingzx.com/habbk/1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