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松花江畔的“绿丝带”受到了众多市民的青睐。经过近一年的建设,道里道外沿江升级改造终于接近完工,绿道、自行车道、观江广场、运动场地……陆续亮相,更为单车一族提供了一个骑行,赏景的新去处。

只不过,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比起景观区域,不是更应该在城区主次干道多增添些自行车道么?比起休闲,难道不是上班通行更重要么?

这话对,也不对,下面咱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01

首先来看大家最关心的一点——关于主次干道自行车道不够用的问题。

从数量来看,的确是不够用。

哈尔滨市政协委员、东北林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主任裴玉龙教授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通过对哈尔滨市主城区的部分人流密集、情况复杂的片区开展自行车交通设施调查,所得数据没有达到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中的建议标准。

例如,目前中央大街、秋林商圈片区的自行车道网络密度就远没有达到导则中对这类城市核心商业区、市民聚集区的建议密度12-18km/km^2。

也有记者通过对哈市部分主次干道调查后发现,南岗区的西大直街在哈工大东侧的自行车道只有半米宽,再往前越来越窄,直到消失,而东大直街几乎全程都没有自行车道;

南岗区的中山路自行车道也是越来越窄,最后甚至与公交车专用道合在了一起;

哈西地区的和谐大道、哈尔滨大街、哈西大街以及连接哈西、道里的职工街,尽管道路都非常宽阔,但却都没有设置自行车道。在这些街路上,骑自行车的市民只能占据一条机动车道骑行,非常危险。

群力金江路附近道路上,市民在机动车道上骑行。PIC/黑龙江日报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中曾规定:“当道路空间不足时,应优先保证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宽度以及隔离设施。在保证道路横断面各分区最小宽度以及道路绿地率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弹性设计,依照中央隔离带及机动车道、绿化带、建筑前区、公交站台或出租车等候点处的设施带、公交站台以外的设施带的次序缩减空间。”

加之一条自行车道只需一米半至两米的宽度,很多宽敞的街路其实完全有这部分空间,可在实际操作中,显然还是有一些建设单位没有充分重视,并未将其列入必选项。

02

虽说从目前来看,自行车道仍显不足,但也不能抹杀近几年来我市在“慢行交通”(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的简称)方面做出的改善。

年,为进一步提升我市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出行质量,保障行人、非机动车的通行安全,交警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完善慢行系统设施,陆续在学府路、和平路、长江路、宣化街、嵩山路、果戈里大街、汉水路等七条道路交通资源充足的主要街路进行施划,施划了10万延长米左右。

其中,仅学府路沿线就从康宁南路至跃兴街全程施划近5公里长,更围绕南岗区湘江公园区域将汉水路打造成“慢行交通”示范路。设置铺装彩色非机动车道标线、喷涂专用的非机动车标识,创新使用“隆起式行人过街斑马线”等,使市民散步、骑行更畅快、更安全。

而为了确保绿色非机动车道发挥实效,交警部门还在路边施划黄色禁停标线、设置禁停标志,避免违停占道等行为的发生。

安阳路上,市民在宽敞的自行车道上骑行。PIC/黑龙江日报

今年4月,哈市公安交管部门再次聚焦群众出行环境问题,推进实施8项交通改善措施,其中就包括在道里区和南岗区主要街路合理布设非机动车道,稳妥处置非机动车道与停车泊位的协调关系,有条件的路段施划绿色非机动车道,保障慢行交通的连续、独立和顺畅,打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系统。并在去年施划的9.8万平方米“绿色慢行非机动车道”的基础上,还将预计增加30%左右。

除此之外,我市还在部分路段采取了“人非共板”的方式,也就是在人行道上设置自行车道。

例如,最近在道里区公路大桥西侧至何家沟大桥间的友谊西路的人行道上,就画出了近两米宽的红色自行车道。

原本友谊西路上的车流量就非常大,车速也很快,自行车在机动车道上经过的时候,极易发生刮蹭事故;而在人行道上骑行的时候,又常常招致行人的白眼,如今有了专用的自行车道,骑行也变得更加安全了。

再比如,群力新区也有部分路段采取了“人非共板”的方式,但由于数量不多,彼此不连通,缺少自行车道标牌或路面标识,长期被机动车停车占用等原因,故使用效率较低。

设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车道。PIC/黑龙江日报

可能有人要问了,人行道上设置自行车道真的没问题么?

据交管部门回复,这样的做法并不违反相关法规,但前提条件是人行道必须足够宽,同时不能妨碍行人通行。

因此,也不失为一种折中的解决办法。

03

那么说回咱们开篇的那个问题,实际上,沿江升级改造项目中对于自行车道、绿道的扩充,其定位本就与上班出行等方面不同。

在这里,更侧重于打造一个集景观、交通、防洪、休闲、绿化多位一体的活力滨水空间,充分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自然景观特色,让市民在这里休闲娱乐、享受舒心惬意的幸福生活。

而随着哈市“慢行交通”系统的持续发展,哈市慢行区域规划建设也正逐渐向主城区延伸。

在今年7月31日举行的中共哈尔滨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上,就曾强调要重点抓好五方面的民生工作,其中,“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品质”一项就包含了优化慢行系统和静态交通设施。

不仅如此,在刚刚发布不久的《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草案》中,也提到了完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形成“三环+四廊、网格+放射”的开放式快速路网络。建设适宜寒地城市发展的步行友好城市,发展地下—地面—空中暖廊体系,改善冬季慢行交通体验。

只不过,这里也存在另一个顾虑。哈尔滨的冬季如此漫长而寒冷,就连共享单车投放的时间也就半年左右,自行车道会有很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那么,真的有必要打造那么多的自行车道么?

对此,裴玉龙教授表示,相关研究表明,如果自行车道足够安全和舒适,冬季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自行车,例如加拿大,虽然冬季气候要比美国冷得多,但骑车率比美国高很多。

但在加拿大的8个主要城市中,只有温尼伯的冬季气温十分寒冷,像多伦多1月的平均气温为-6℃、温哥华1月平均气温为6℃、维多利亚1月平均气温为7.1℃。因此,哈尔滨将其作为参考对象时,还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考量。

不过有专家建议,除了传统的方法以外,哈尔滨在布设自行车道时,还应充分考虑温度、风、日照等气候因素,构建可供自行车通行的、封闭的立体交通系统,充分挖掘防风林、挡风建筑物及居民小区内部路网的自行车交通潜力,采用非对称式的自行车道,即在阴影面积小的一侧设置双向自行车道,为骑行者获取更多阳光下的街道空间,提高骑行的舒适性。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慢行交通是最基础的交通方式。

年共享单车刚登陆哈尔滨时,一共投放了辆,到今年已增加至10万辆。

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一些市民购买的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自行车。

正因如此,重新定义“马路”的问题才愈加凸显,而这也迫使着有关部门积极思考如何在现有道路资源下合理分配路权。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脾气秉性,若想解决问题,完全照搬是不现实的,但我们也始终期盼着交通更加便捷,出行更加顺畅那天的到来。

图文编辑

黑龙江头条

图文来源

黑龙江头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erbingzx.com/habxw/1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