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渐渐消失的哈尔滨方言,知道六个算你牛
潮人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哈尔滨的方言在渐渐消失。这些方言,你都知道吗? 民国时期的哈尔滨语言中,最具特色的无外乎“哈式俄语”。只是后来社会发展、变迁,很多词汇便不再使用了。这些经典一时的“哈尔滨俄语”,你知道几个? 饮食黑列巴——面包,现在秋林公司依然在销售,称为列巴。 赛伊克(赛克)——一种梭形的白面包,也是秋林公司销售,外形酷似橄榄球,也很硬。 沃特卡——俄国烧酒 葛瓦斯——用麦芽、面包屑或浆果酿制的清凉饮料。 西米旦——酸奶酪 布乍——用小米、荞麦酿制的饮料。 毛八舍——杂拌糖的俄语音译,老家是法国。 还有些,前面是音译,后面又加上个汉语表意成分。 啤酒——麦酒,啤酒这个词是来源于俄语,很令人惊奇吧? 马林果——覆盆子 苏波汤——苏波本意就是汤,后面又加上一个汉语的“汤”,如此便成了“汤汤”。煲汤时。要放上几片叶子,于是也就成了“苏波叶子”。 职业和其他戈比旦——军官 马达姆——外国妇女 骚达子——士兵的俄语Солдаты,后面以“特”结尾,中国人按照“老头子”、“小孩子”的称呼类比,便创造出了这么个词汇。 麻斜儿——工长,匠师。过去工厂里的大小工头,总是被称为“大麻斜儿”,“二麻斜儿”。 劳包抬——源自俄语Работа,是工作的意思,过去穷人干苦力谋生,于是这个词汇也就形象地描绘出当时人们的无奈了。 蹲笆篱子——这个词其实来源于俄语的Полиция,意思是警察,音译“巴里斯”。被抓进警局,传来传去,就变成蹲笆篱子了。 八杂市——来自俄语的市场、闹市一词,大概是Рынокbazaar。中国人去译音“八杂儿”,又添上一个“市”,构成新词。恰好能描述杂货市场的热闹景象。 壁里砌——暖炉,这既是音译,又看起来像是脑筋急转弯。 瓦罐车——俄语中,客车和火车都音译为瓦罐,原是借用英语中的Wagon。中国人用它来专门指代能够密封的货车——毕竟用坛坛罐罐称呼高级客车是不符合中国传统的。 度量衡沙绳——1沙绳=中国尺6尺6寸 普特(也称为“布兜”)——1普特-16.38公斤 古棒——这个单位是从西伯利亚那边传过来的,1古棒=1立方米 地包——过去的抚顺街,曾叫地包街。当年的施工质量还算是不错的,不像现在,地皮动不动陷下去或者真的鼓出一个大包。原来这个词源于俄语депо,意思是车辆汇集、检修的地方。后来叫做机务段了。 巴斯赫——风俗习惯上,每年3月21日起,满月后第一个星期,是基督复活节;同时也是犹太人的“逾越节”,音译都是“巴斯赫”。当时中国工人和外国工人一同休假,所以人们也很喜欢这个节日。 衣着布拉吉——连衣裙 沙金克——半高腰的皮鞋 波罗斯——下雨天穿的套鞋(里面可以穿皮鞋) 日常用具拦包——灯泡 喂得罗——水桶 格兰——自来水龙头 木式斗克——烟斗 马神——机器,俄语和英语的机器,都是从法语machine来的。 来源:我爱方言网、网络 整理:哈尔滨潮生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erbingzx.com/hably/5753.html
- 上一篇文章: 驿头条驿中国最新行政区划调整,你造
- 下一篇文章: 哈尔滨红军街背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