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上的冰城哈尔滨开挂的发展史,从这
哈尔滨,作为一座在江畔“生长”起来的城市,从建城至今就与桥结缘。从今日起,黑龙江头条将陆续发送系列文章。每周一期,听头条哥为你讲述“大桥的故事”。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对于桥,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有着别样的感情…… 古时候,一棵树倒下,便形成了桥,将两岸连结,从此两岸彼此沟通,相聚,融合,发生了故事,形成了文化,产生了历史,从此祖祖辈辈从江河的此岸,渡到彼岸,从时间的此岸,渡到彼岸。 桥,见证着历史,连通着古今。它的身影,流连在百年来无数个旭日与夕阳之间,勾勒出了哈尔滨——这座松花江畔名城的独特轮廓。 1 哈尔滨的发展史看起来就好像是网络爽文的扯淡剧情,主角开了金手指,然后短短数载便站在世界的顶峰,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有这么夸张吗?那倒没有。但是从十九世纪初期的寥寥几个小渔村,再到现如今的国际化都市,哈尔滨只用了不到年。这种发展速度,着实堪称是一个奇迹。 是什么让哈尔滨能够如此快的发展起来呢? 在我看来,原因无非就是三点:沿江、铁路、对俄贸易。而有一座桥,竟然牢牢地把这三点优势统统占了个齐全: 自大桥落成之日起,飞架南北,连接两岸。伴着江水滔滔、汽笛轰鸣,连接着祖国北境与俄国的经济往来,也见证着哈尔滨的成长与变迁。 解放前,人们说他是东清铁路哈尔滨松花江大桥; 解放后,人们称它为松花江滨洲铁路桥; 而今,他是在哈尔滨人的生命中,不朽的“老江桥”。 2 在游人如织的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向东望去,这座几乎与这座城市同龄的钢铁长龙横亘在视野之中。以此为界,松北与江南隔江相望,道里与道外沿桥两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座桥的选址决定了哈尔滨现在城市的位置。 图片来源:魏征 时值哈尔滨被作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开始规划建城之际,这座跨越松花江的滨洲铁路大桥也开始了测量、设计。 图片来源:魏征 这座当时国内外为数不多的特大铁路桥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建桥的资金主要来自华俄道胜银行。俄罗斯桥梁专家、中东铁路工程局桥梁总工程师连多夫斯基亲自监督,工程师阿列克谢罗夫负责施工。18个桥墩上的桥桁梁是波兰华沙铁工厂制造,从俄国经海运、乌苏里铁路、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一路辗转运到建桥工地拼装架设的。 图片来源:铁路论坛 经一年零四个月的建设,大桥竣工并临时通车。 7月14日,中东铁路正式通车营运。自此,老江桥的故事,正式拉开序幕。 数不清的中外旅客和货物;沙俄、协约国、侵华日军和苏联红军的部队;中东铁路初创时期的各国移民;逃避十月革命的大批白俄罗斯难民;前往苏联“赤都”的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这座“与城偕老”的“老江桥”,见证了一个远东文化经济贸易中心的诞生和飞速成长,见证了清末、民国、日伪时期和新中国时期哈尔滨的城市历史。 3 时光飞逝,哈尔滨随着岁月开始了他的“野蛮生长”。一座座楼舍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穿城而过,“老江桥”也逐渐被历史赋予了新的使命。 在加设两侧人行道后,它成为了江北居民来往主城区的重要通道。人行道和火车铁轨之间有铁丝网和坚固的钢桁梁间隔开来。江南江北的居民在桥上来来往往,从少年走到白头。 渐渐的,“老江桥”成为了哈尔滨的一大名胜地。每一个来到哈尔滨的人在江边拍照留念时几乎都会有一张和它的合影。众多的影视剧也热衷于在桥上取景,从《夜幕下的哈尔滨》、《情人结》到年柏林电影节大出风头的《白日焰火》。 白日焰火剧照中的“老江桥” 镜头里,列车在演员身边呼啸而过的场景使戏剧充满了张力; 而镜头外,奔腾的铁龙在这座桥上呼啸而过,呼啸而来,一跑就是年…… 时间定格在4月9日22时58分,从漠河发往沈阳的次列车从桥上通过。这是滨洲铁路桥上行驶过的最后一趟火车。随着与其相邻的崭新的城际高铁哈齐客运专线松花江特大桥的投入使用,这座百年老桥停止了运营。 图片来源:南山Nathan 4 时隔31个月,其年11月9日,“老江桥”以全新的面貌重新矗立在松花江上,成为了中东铁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公园以“老江桥”为界,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以“铁路与城市”为主题,保留铁路历史痕迹; 北区以“中东铁路文化展示”为主题,通过滨洲铁路桥、碉堡、老火车站造型的铁路博物馆、站亭、铁轨、蒸汽机车等中东铁路建筑及设施展示中东铁路建设发展历程与哈尔滨城市发展历史。 重生归来的滨洲铁路桥铺设了橡胶步道与玻璃栈道,来往游客不绝,人们迎着江风,隔着玻璃栈道,望着滚滚而过的松花江水,感受着哈尔滨的铁路情怀。 图片来源:哈尔滨日报 旧的使命卸去,新的重任在肩。这一次,它架起了哈尔滨余年的城市历史,从现在,延伸向无止境的未来…… 图片来源:南山Nathan 文中图片来源魏征、南山Nathan、铁路论坛 版权归图片原作者所有 部分资料参考网络 本文首发于《黑龙江头条》 投稿相关,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erbingzx.com/habls/7824.html
- 上一篇文章: 真人图书系列报道李良哈尔滨的俄侨
- 下一篇文章: 杂谈哈尔滨的老街历史2